“孙中山与河源”研讨会昨日在我市召开
紫金县中山纪念馆已成为弘扬中山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和接受爱国教育的第二课堂。
本报讯(记者 蒋安春)为纪念辛亥革命100 周年,由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孙中山与河源”研讨会昨日在我市召开。市委书记陈建华希望,通过这次研讨会,进一步挖掘我市丰富的客家文化和中山精神,推动我市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为把我市建设成为粤北、赣南重要的区域文化中心作出更大贡献,让中山精神在古邑大地更加璀璨耀眼,成为河源崛起的强大精神动力。
参加研讨会的有来自海内外的80 多名专家学者,共提交论文 50 多篇。研讨会上,学者们就 “河源是孙中山入粤始祖地的定位”和“客家文化对孙中山的影响”进行了多角度的深度研讨。
客家古邑,中山祖籍。陈建华说,孙中山曾亲口说过,自己的原籍在紫金县,是东江客家人。据史料记载和历史考证,孙中山的先祖孙友松公于明永乐年间由闽迁粤,定居于紫金中坝公馆背村(即现在的孙屋排村),历经11代。
河源是孙中山入粤始祖地,是孙中山的根。上世纪30 年代,在河源城区就建有中山纪念堂、中山公园;经孙中山的儿子孙科倡议,在紫金中坝创建了中山中学,并亲笔题写了校名和“和平、奋斗”的校训;孙中山的孙女孙穗芳博士多次到紫金寻根问祖。
陈建华说,孙中山是中国革命的先驱,在领导和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的艰苦历程中所展现的中山精神与客家人文精神一脉相承;孙中山的爱国情怀、献身精神、博大胸怀和客家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山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激励我们奋勇前进,不断进取。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吴善平主持了研讨会开幕式。
焦点一
孙中山与河源
河源是孙中山入粤始祖地
从清末开始,对于“孙中山入粤始祖地在哪里”就多有专家学者进行考证,引发了很多争论。现今,据史料考证和孙氏后人证实,“河源是孙中山入粤始祖地” 的论断已被大多学者认可。
提出这个论断的第一人,是客家学研究的先驱罗香林。他在 1933 年所著的《国父家世源流考》中指出,紫金是孙中山先祖孙友松入粤之地,国父也曾言自己的家在东江“kungkun”,因为紫金中坝孙氏光绪二年重修族谱旧抄本与孙中山所述在时间上吻合,据此可以推断“kungkun”即中坝公馆背村。此外,孙中山入粤第十二先祖为孙连昌,而紫金孙氏族谱记载的十二世祖也有个孙琏昌,应为同一人。
这个说法,被孙氏后人所认同。孙中山的儿子孙科在《先世述略》中也有这样的表述:“明永乐中,有友松公者,再迁广东东江上游紫金县的中坝公馆背。”孙中山的儿媳陈淑英1983 年5 月考察祖籍时,在紫金中坝孙屋排写下了“国父是客家人,老家在紫金” 的题词。此外,据孙中山孙女孙穗芳回忆,孙中山也曾亲口对她说过老家在紫金。
在研讨会上,很多专家都为 “紫金说”提供了很多论据,有孙中山嫡亲的证言、其同僚友人的说法等,史料凿凿,当为事实。
“东莞说”应不成立
关于孙中山入粤祖籍地的争论,除了“紫金说”,另有一种说法是“东莞说”。研讨会上,学者们从族谱、孙氏后人证言、文物考证等多角度进行了辨伪,认为这一说法应不成立。
“东莞说”源于上世纪30 年代。其时,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先后派人到澳门和翠亨村进行访问。在翠亨村,他们从孙中山的胞姐孙妙茜口中得知,孙中山祖籍是“粤之东莞县(上沙乡)”。那么,这一说法能不能成立呢?罗香林就曾对此进行过详细的考证。他发现,“东莞说”起源的东莞上沙员头山二乡,鲜有在孙氏家族的其他族谱中记载;此外,孙中山家藏的《孙氏列祖生殁纪念簿》所载,与“东莞说” 记述存在难以自圆其说的冲突。
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教授冯秀珍、市社科联副主席曾志伟都认为,“东莞说”依据的《孙氏家谱》在民国后经过了多次修缮,其中辈份颠倒,多有错漏,应为伪谱。
焦点二
孙中山与客家文化
中山精神与客家 精神一脉相承
研讨会上,市委书记陈建华指出,中山精神与客家精神是一脉相承的。这个说法,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认同。
省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巡视员侯月祥指出,孙中山精神中有强烈的客家文化意识。首先,客家人经历过多次流离迁徙之苦,对外族入侵、民族危亡、社会动乱有更深的切肤之痛,不惜牺牲追求民族团结、中华振兴,这与孙中山的爱国爱民精神是一致的;其次,客家人在艰苦环境中磨练,形成了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性格,这是孙中山愈挫愈奋的革命精神的内核;再次,客家人在适应新环境上勇于开拓,这与孙中山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相符;此外,客家人尊祖敬贤、家庭和睦、扶持后辈、守望相助的美德,与孙中山“天下为公”的思想和极力倡导的“博爱”精神一脉相承。
暨南大学文学院刘正刚、李贝贝两位教授也认为,正是流淌在孙中山身体内的客家血统和品性,让他在革命一波三折时,始终能百折不挠,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仍高呼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整体营销本土 客家人文资源
紫金县中坝镇有着丰富的孙中山文化,如孙屋排、中山中学、孙友松墓、骆十八娘墓、孙中山纪念馆等。如何发挥这些文化资源的作用,使中山精神成为推动河源崛起的精神动力,成为了与会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我市在对孙中山祖籍地的文物保护、史实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先后成立了孙中山祖籍研究协会,召开纪念孙中山诞生120 周年大会,组织有关人员编辑整理孙中山祖籍研究史料,重修了中山纪念馆,举行孙中山塑像揭幕仪式,并将孙友松墓、骆十八娘墓和中坝孙中山祖籍纪念馆列为紫金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客研所博士郑紫苑认为,我市从多个方面开发挖掘本地的孙中山文化和客家文化,使其逐步成为本地的一种新的“标志性文化”。这些举措,有利于提高我市的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促进旅游业发展,有利于文物保护,并为学界近年来逐步认同的孙中山祖籍紫金说提供了更多可靠的证据。
对今后如何更好地发挥这些资源优势,台湾联合大学全球客家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刘焕云认为,可以用新的经营管理与营销理念来经营孙中山纪念馆,开创一个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文化旅游模式,整体营销我市特有的客家人文资产。
本报记者 蒋安春
上一篇:我市各景区开展安全大排查确保游客国庆节玩得放心
下一篇:槎城国庆节日气氛渐浓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