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文化广场将成文化中心
河源文化广场已成为市民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谭兴孚 摄
“十二五”期间,全市将新建、改建一大批文化设施,基本形成一个地级市应有的完善的文化设施体系。昨日,我市召开会议讨论河源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2011-2015 年),市委书记陈建华要求全市上下形成共识,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设施建设。
市领导赖泽华、吴善平等出席了会议。
文化设施亟需“补课”
早在“十一五”初期,陈建华就提出“文化遗产是根源,文化设施是根基,文化人才是根本”的文化发展理念。“三根”理念,既是我市建设文化河源的一个高瞻远瞩的总纲领,也是针对我市文化发展现状的一帖对症“良药”。
以文化设施为例。我市有丰富的客家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这是一条文化发展的“长腿”,但薄弱的文化设施建设却成为一条“短腿”,难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娱乐需要。
据了解,目前全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存在较大欠账,尤其是县(区)和乡镇、农村(社区)三级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还有较大差距。一些简单的数据可以为证:全市有11 个乡镇(街道)没有文化站,有1368 个农村(社区)没有农村(社区)文化室,有539 个村没有农家书屋;各县区均没有科技馆;东源县等4 个县区没有公共体育馆……
即使是一些已建成的文化设施也难以满足市民的需要。比如,市图书馆面积仅1700 平方米,藏书9.7 万册,人均藏书只有0.31 册,而且藏身闹市,馆舍狭小,难以吸引市民前往借阅书籍。
关键是认识问题
如何补上这一“短板”?河源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2011-2015 年)提出,要规划建设客家文化公园、市图书馆、河源报业产业园等一大批新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改善和整合利用一批现有设施。
但是,如何确保规划能落在实处?陈建华指出,关键不是有没有钱的问题,而是认识问题。他指出,全市上下要形成一个共识:要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设施建设。
这个“认识问题”,不仅是指各级党委政府要重视,而且要有适当超前的眼光对文化设施场所进行规划。“文化的东西要靠自觉,也要靠追求。”陈建华说,如果现在不追求,等以后经济发展起来了再谋划,那时,城市已没有足够的空间能容纳下这些场所。
“要超前规划、科学规划,也要脚踏实地、分步实施。”陈建华说,我们的目标是,“十二五”期间,新建和完善好一大批文化设施,完成 “补课”,使其达到一个地级市应有的水平。
文化广场将成文化中心
河源的文化中心在哪里?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市民都难以说清楚。昨日召开的会议指出,要把河源文化广场建成我市的文化中心。
河源文化广场一直是市民休闲娱乐所喜爱的场所,周围不仅有市体育休闲新区、客家文化长廊,还有市青少年宫、叶绿野美术馆、市群艺馆等一批文化场馆,环境优美,交通便利,退闹居静。
市委书记陈建华指出,今后,要把文化广场建成我市的文化中心。据悉,我市拟通过购买回收等手段,将文化广场周边的一些私人经营场所收回后改建成文化场馆。
本报记者 蒋安春
上一篇:我市召开重点项目协调会
下一篇:国庆长假我市接待入市游客96.75万人次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