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 阅读新闻

“九宫庙朝会”在和平县浰源镇已流传500年

九宫庙朝会在当地已经流传500 年了,从1992 年恢复至今已举办了19 届。 

     羊角秀峰歌文功,九公屏障颂武德。日前,和平县浰源镇山下村水口九宫庙人头攒动,锣鼓喧天,只见舞龙的、敲锣打鼓的、朝拜祈福的,在一片红红的炮花地里笑语盈盈……

      原来又到该镇一年一度的“九宫庙朝会”。

群众赶庙会

      庙会当日,下着小雨,早上将近7 点,和平县浰源镇。 “噼啪噼啪……”未见庙宇就已耳闻鞭炮声了。

      “每年这个时候不管是在家,还是在外的村民都会参加庙会,上香祈福。”一直参与组织庙会的村民邹建忠告诉记者,九宫庙朝会在当地已经流传500 年了,因为“破四旧”,文革期间庙会曾经中断了 40 多年,直到1992 年才恢复,今年已经是第19 届了。

      据介绍,九宫庙已有510 多年的历史,初建于佛子垇,后由王阳明于1518 年主持迁至现址,并奉请朝廷添立和平县治,将和平巡检司移立到九宫庙。

      “九宫庙朝会不仅仅是十月十三这一天,而是从初三起幡开始,初十进坛,十三才是正日举办庙会。”邹建忠告诉记者,500 多年来的庙会都是按起幡、进坛、办庙会的程序进行着。

喜迎各地信众

      “外来信众都安排在这边坐。” 记者在庙会现场看到,庙会总理(负责整个庙会现场调配等工作)一直不停地在安排现场席位。“因为我们是按每人20 元入席的,但每年都有很多外来信众,经常会超出我们预备的饭席,所以就特别给他们安排席位,优先上饭上菜。今年的计划是150 席,可现在已经满了,估计还要再加20 多席。”曾做过5 届庙会“顶理”(负责写对等文字工作)的黄新耿告诉记者,每年有很多来自江西省和本市一些乡镇的善男信女前来朝拜,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据传说,九宫庙尊奉的是春秋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原为邹姓人的家庙。”邹建忠在一旁补充道,现在人们却不管是否姓邹,都会到庙中拜祭,已经演变成一个浰头地区的共同信仰,甚至是和平县的其他镇区及邻县、省的信仰。

      此外,庙中每月还会在初二、三、六等日举办香会,一个月共有十一次香会,而每年的十月十三日是为了纪念邹衍而特别举办庙会,请来县里最好的八音乐队为庙会奏乐,除了中午传统的“舞龙舞狮” “打焦”(吃庙饭),还会举办大型的 “朝五谷”“上刀山”“过火海”等活动,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凌晨三点。

      据悉,为了继承和弘扬客家传统的庙寺文化及庙会文化,计划明年扩大宴席规模,摆设350 席,接待更多的外来信众。

关注民俗文化遗产

      “信奉九公,举办九宫庙朝会,是我们这里的传统,更是河源客家庙会文化的体现。”邹建忠告诉记者,现在庙中供奉着九公阿公、王母娘娘、东海龙王、五谷爷爷、佛祖等12 个木雕神像。各神像大小不一,神情各异,栩栩如生。

      黄新耿站在九宫庙前告诉记者,九宫庙坐西南向东北,后依九公嶂,前临浰江而造。据介绍,该庙共占地1100 多平方米,庙面宽12 米,里深11.5 米,檐高 3.3 米。庙宇为土木砖瓦结构,大门为重檐歇山顶,顶层是直接从门厅内伸出两根柱子承重,三层插斗承梁,插斗上装饰着蝙蝠形驼墩,环转如两个圆球形,主体建筑通面宽三间,进深二间,中夹天井。庙宇的顶部较引人注目,在黑色平整的瓦面上竖立着一座高约1 米多的牌坊,整座牌坊被两根朱红色的柱子支撑着,牌坊正中有一块小牌,上有“九公庙”三个镏金大字,牌坊下面是一对圆形的木质雕装饰物,精美而细致。

      在庙前驻足观看,庙宇主体建筑雅致壮丽,其外形美观大方,古色古香,而其丰富的历史文化更叫人久久寻思。而庙宇历经风雨洗刷,白色石灰墙已露出斑驳面容,显得苍迹斑斑。

      邹建忠说,九宫庙和庙会是客家民俗文化遗产,但仅靠庙会和平时信众捐献不足以保护好这座古庙,希望能得到政府和社会更多的关注。

      本报记者 黄春燕 通讯员 陈淑娟






上一篇:我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取得成效
下一篇:市长彭建文要求推进菜篮子流通体系建设造福百姓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