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 阅读新闻

我市逾20万亩中低产田成高产田 6旬老农迎来“老来乐”

我市超过20 万亩低产田变成了高产示范田。本报记者 胡青松 摄

      水稻亩产612.5 公斤?这是真的,就在龙川县通衢镇,主要得益于我市的万亩高产示范田创建。

       我市耕地保有量约为209 万亩,基本农田面积约为174 万亩。据估计,这些田地中有20%-30% 是中低产田地。为了让中低产田变成为高产田,保障农民的生计,我市打响了一场中低产田改造和高产示范片区创建的“战役”。目前,已有超过20 万亩田地实现“漂亮转身”。

      “打工村”的农耕变化

      今年66 岁的老农谢计永家住在连平县隆街镇梅洞村东风小队。他有3 个儿子,都在外打工或做生意,皆已成家。按理说,辛苦了大半辈子的谢计永应该享享清福了,但他闲不住,仍然在家里耕了一亩多的田地。

      “您这么大年纪,干农活不嫌累吗?”

      “不会,现在耕田比以前轻松多了。”谢计永笑容可掬地回答,看上去颇有福态。

      “老来耕田还更轻松?”

      他之所以说现在耕田比以前轻松了,是因为2010 年梅洞村利用省里下达的30 万元中低产田改造资金,完成了村里几条主排灌渠道的修建,从此水泥渠道代替了曾经的小水沟。

      “水渠修建起来后,水不再像以前那样,拼命向地下渗透,水资源流失少了,可用的水就多了。现在引水灌溉比以前也快多了。”谢计永说,水利设施完善了,今年的收成也比往年好些。

      谢松湖,梅洞村村委会主任。他说,梅洞村有“打工村”之称,村里的多数年轻人都出外谋生了,留在家中的多是像谢计永这样的老人,农业生产逐渐出现了老龄化的趋势。兴修水利,不仅能“旱涝保收”,还能减轻老人们的劳动负担,他们再不用费大力气去引水灌溉。

      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说,全市大约有30%的田地是中低产田。为了改造这些田地,一场保收增产的“战役”打响了:5 年来,全市累计完成国家、省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13.6 万亩,省级中低产田改造0.45 万亩,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议案项目整治面积4.3 万亩,基本农田整治项目整治面积3 万亩。全市耕地旱涝保收面积提高了 16.2个百分点。

      亩产超550公斤的秘诀

      日前,省、市、县农业专家组对龙川县通衢农业部万亩水稻高产示范田进行了实际测产,结果令人振奋:在随机抽取的两块面积约1 亩的水稻田中,折合干谷计算,一块水稻田亩产556.5 公斤,一块亩产612.5公斤,皆高于目标亩产。

      土地还是那块土地,收成却比往年增加了,水稻田高产的秘诀在哪里?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说,这主要得益于几项措施: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科学制定防控预案,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切实加强示范片苗情、肥情、虫情、灾情等检测与预报工作。例如,良法中的 “测土配方施肥”自2008 年起就在我市实施,就是根据农业部门测土后开出的“方子”,地里缺什么就补什么,通过科学“配餐”,不仅能节约肥料,还能增产。

      同时,我市还提高机械耕种水平,让农民乐于耕种,减少丢荒现象。在龙川县通衢镇水稻高产示范田收割现场,轰鸣的收割机开过去,转眼间,偌大的一块稻田便收割完了,这让村民们笑得合不拢嘴。

      据悉,截至2010 年,全市已建设万亩高产示范片11 个,示范面积共11.32 万亩,参加农户达47200 多户。据测产验收,9 个万亩高产示范片早晚稻平均亩产551 公斤; 1 个花生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 301 公斤;1 个大豆万亩高产示范片,平均亩产187 公斤。示范片以点带面、辐射带动,促进了所在区域大面积平衡增产。

      记者了解到,单单靠推广良种良法这一招,预计今年全市就可实现增产粮食1.72 万吨,新增效益 4472万元。

      本报记者 黄晓晴






上一篇:我市第二届农博会圆满闭幕
下一篇:深圳盐田(东源)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昨日挂牌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