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 阅读新闻

紫金龙窝官田村一座坟墓埋字不埋人 常年有人去祭拜

     日前,有市民来电称,看了本报报道的《百年“惜字炉”藏身和平县乡间》(详见本报 2011 年9 月15 日A4 版报道)后,对古人惜字的风俗有了一定的了解,并报料说紫金龙窝官田村还有一个更奇特的惜字墓,为一堆写过字的纸的灰烬建了一个墓,常年还有人到此祭拜。前日,记者到紫金县官田村一探究竟。

“化字城”独守山头

     惜字墓在当地被称为“化字城”。在当地村民马仕贤的带领下,记者顺着长短不一的登山石阶向上攀登。到了山顶,记者看到了山尖有一座孤零零的墓,建筑面积约有四五平方米,样式与一般葬人的坟墓基本无异,也竖有墓碑,墓碑旁边长着一些绿绿的杂草。记者拔开墓旁边生长的杂草,经过仔细辨认,隐隐约约看到石碑上边刻着的字样,“历代圣贤缔造经化字城”;上款为“光绪十九年癸巳岁桂月谷旦立”,下款为“后学附元马如龙男沾溱汉材嗣孙永祀”。

      马仕贤告诉记者,当地人传说,这个坟墓里面葬的不是人,也不是动物,更不是植物,而是写过字的纸的灰烬。据紫金县文化馆副馆长黄海棠考证,该墓由清朝拔贡马启鏸(字如龙)于清光绪十九年9 月(1893 年)建立。马如龙,名启鏸,紫金县龙窝镇官田村人,清咸丰十一年(1861 年)考取秀才,清光绪四年(1878 年)考取拔贡。

      据载,马如龙热心教育,创建了官田村“观泰院”学堂,执教育人,还重视文化,尊敬圣贤,凡是见到无用的有字的书纸,他都会亲自收起,待到年底入年界(农历十二月廿五)前进行焚烧,再把纸灰埋葬在墓地,并书写祭文拜祭,以示对文化的尊重。至今,在马如龙的后人当中仍流传着一篇祭文:上古结绳记数,及后造字加篇,流传世代,创造圣贤,帝王师相,巧订修增,声音点化,耳目昭焉,尽人受用,报答何曾,因兹敬悉,拾化灰源,虔具刚臘,敬拜坟前,伏冀鉴纳,来格歆然,荫佑后丁,科甲连篇,三多有庆,亿万斯年,伏惟尚飨。

为“字”造墓很罕见

      直到今天,这座年逾百年的 “化字城”,在每年的中秋节前后,马如龙的后人都会前往虔诚祭祀,这种做法让人感受到此处先民“耕读传家、爱惜字纸”的淳朴文风。

      黄海棠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国一直有着“敬惜字纸”的传统,因而化字塔在我国比较常见,而建成坟墓式样的“化字城”,却是非常罕见。黄海棠曾走访过一些紫金籍的老人了解到,在紫金多数地方,凡读书人在书桌边都应置放字纸篓,将废字纸丢入篓内。对街道路旁的废字纸也要拾起,把废字纸收集起来,统一送到字纸库焚烧。然后,将字纸灰送入河溪或埋至清静的山林。

      “人们多为建塔之类的,这种塔有香炉的功能,在里面烧了就完事了;但把烧过后的灰又重新埋葬,并为之建墓,像埋葬先人一样敬奉着,让子孙世代祭拜的,我还是第一次见到。”黄海棠如是说。

拟打造成旅游景点

      站在化字城,向山谷中的官田村望去,地势平坦,阡陌相间,人烟稠密,鸡犬相闻,好一派祥瑞景象。“化字城”独守山头,却并不孤独,与一谷之隔的协天宫遥遥相望,各领风骚。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最近,附近周围一些村民知道官田村有个“化字城”,感到稀奇,纷纷到现场观看。龙窝镇官田村村干部马南佑表示,该村计划开发“化字城” 这一古遗址,拟打造成当地旅游景点。据悉,该村计划共同开发“化字城”与协天宫,拟再建一座文笔塔,成为文武并举、三足鼎立、互相依托的“品”字型旅游格局。目前,该村正抓紧制定旅游规划方案,正积极与市县旅游部门联系,共同开发当地旅游资源。

      本报记者 张涛 见习记者 梁小鸿






上一篇:广东华怡集团昨日与中建一局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下一篇:2011年河源空气质量全国第一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