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古村落保护与开发惠民力度亟待加强
本报5 月22 日报道:在河源古村落文化行中,记者发现,林寨古村的开发在惠及全体村民方面的作用尚不凸显,而历经10 年开发的苏家围,仍无法满足当地村民“家门口就业”的需求。
点评:不论是环境改善还是经济增收,只有当村民真正从古村落开发中得到利益,村民才会发自内心地支持、保护古村落开发。否则,即便古村落旅游声名鹊起,也或将发生类似三亚“全民宰客”事件,令人闻之却步,得不偿失。所以,在古村落开发与保护中,要让村民的话语权得到尊重,建立起民间、政府、资本各有所得的利益机制。
本报5 月23 日报道:我市日前首次对市直农副产品平价商店进行了年度定期考核,市直 20 家平价商店除1 家得分88 分外,其余19 家得分都在90 分以上,全部过关。
点评:完善平价商店考评机制,不仅需要部门的监督管理,也需要广大消费者的参与。为了更加体现公平、公正,在年度考核中,不妨把广大消费者的测评建议计入考评参考意见。这样,或许才能确保这些平价商品 “不走样”,真正以“平价”去惠民、利民。
本报5 月24 日报道:在市社会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何忠友提出,政府要“用革自己命的勇气”推进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争当全省社会工作的“排头兵”。
点评: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过去,政府是全能政府,对公共事务进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这是与计划经济相匹配的体制;现在,政府的任务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就需要构建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匹配的新的社会治理结构,即“小政府”、“大社会”。这也是“善治河源”的必然要求。政府要如何善治?除了加强自身建设,还要转变执政理念,如果什么都大包大揽,既是行政资源的浪费,也难以处理好日渐繁杂的社会事务。要解决政府“重审批、轻监管”的弊病,就需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通过简政放权,对政府职能进行“宽予严管”的职能转变。
本报5 月24 日报道:在市区大同路,几十位建筑工人沿着人行道一字排开,或蹲或坐开始了他们的午餐。一瓶矿泉水,一盘肥肉炒青菜,一盘米饭就是他们街边午餐的全部。尽管午餐简单,但这些城市建设的功臣和见证者却依然谈笑风生,处处透着乐观积极的精神。
点评:生活虽然不易,但都是自己双手挣来的,靠劳动吃饭,踏实;身上脏点不要紧,只要心里干净,就能笑得纯净,过得开心。
栏目主持 蒋安春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