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 阅读新闻

“黄岭秀才多过狗”成就龙川一处文教胜地

进士叶铭熙的祖屋

碉楼守护着黄岭村 

     “黄岭”,因荒山秃岭、草木稀少,山上裸露大片黄土而得名。这个位于龙川县丰稔镇西部的小村庄,本村先祖自明以降便在此开基,迄今过去已有500年。可以想象,在古代主要靠砍柴伐薪、营务农桑获取生存的时代,黄岭的生存环境并不理想。而先祖选择的生存方式,将直接制约在此繁衍生息、孕育文明的可能性。

      但如今,漫天黄土早已消失不见,“黄岭” 成为纯粹的地名。山水秀美人杰地灵,是当下黄岭的真实写照。那么,是怎样的力量塑造了当地村民的“环保”意识,推动生存环境的大嬗变。借着这种“人定胜天”的自信,我们又能否解读更多深意?

      黄岭秀才多过狗

      目前,黄岭村共有4600 多人,以叶、饶和陈姓为主。叶姓是大户,黄岭的历史和叶氏宗族息息相关。据族谱记载,早在1520 年,叶姓从龙川县通衢镇迁到此处,落居于此的叶姓后人人才辈出。据不完全统计,明清时期共出秀才以上人物100多个。

      “黄岭秀才多过狗”,这个看似粗俗的说法,却在当地盛传。只要遇到外地人,73 岁的村民叶育远就会和客人说起,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老人介绍说,“我小时候听到黄岭秀才多过狗,还以为在骂读书人。”老人表示,7 岁的时候听到这个说法,并不懂什么意思。“每家每户都养狗,秀才比狗还多,谁家不出个秀才显得格格不入。”老人认为,这种说法比较形象通俗,充满了生活气息,容易激励大家重视教育。

      不过,说到黄岭的100 多个秀才,叶育远并不认同。原来,截至清代同治10 年,该村族谱记录就有考取秀才以上功名者100 多人,族谱恰只修到这一年。也就是说,从清同治11 年(1872 年)后到1905 年废除科举的30 多年,黄岭新增秀才没有载入族谱。“全部加起来估计有200多个吧。”叶育远说。

      其实,黄岭的孩子大都听“黄岭秀才多过狗”长大的,老人的口口相传,表达对后代的殷切期待,更无意间实现了文化传承。然而,黄岭先祖利用故事来传递深奥文化,对黄岭这个文教盛地来说,两者间并不相称。在被人发现前,又有多少传统在传递中流失了?

      有种力量鼓励人

      放眼当下,秀才比狗多已是过眼云烟,但黄岭文教盛地的荣耀并未消散。从恢复高考到现在,黄岭村考取大专以上就有200 多人。那么,其中的秘笈究竟是什么?

      在所有秀才当中,清代嘉庆七年进士叶铭熙是杰出代表。叶铭熙的祖屋岭丰24 号叶屋又称“高岩屋”,系客家方形围屋,建筑面积940 平方米。该屋为土木结构,外墙灰沙夯墙,内墙灰沙夯墙基土砖墙体。总体来说,这是记者见过的所有“进士”宅院中,算是最简朴的了。在高岩屋的墙上,记者发现不少“画作”。由于宽敞干净,而且地理位置较好,这里也许是孩子们的乐园,涂鸦作画不可避免。

      穷则思变,由于重视教育转换思想,很快改善了当地生态,成为宜居家园。因此,历史上的黄岭并不穷。相传,该村私塾规模大,功能齐全,最多可容纳200 人就读。本村学生上学,连私塾先生都不用去外地请。叶育远说, “本村出过解元,近代还有航空方面的人才。”

      采访过程中,“叶叔仟”这个名字多次出现。原来,上世纪80 年代初,黄岭村民叶叔仟家的4 个小孩考上大学(其中一个中专),由于家境贫寒,眼看孩子没法继续读下去,叶叔仟决定种青菜赚钱,说什么也不让孩子辍学。那些年的清晨,叶叔仟挑青菜去老隆集镇叫卖,回家已是中午,匆匆吃完饭又上山砍柴卖钱。最终,4 个孩子顺利完成学业。现实的感动,让黄岭村民看在眼里感动在心,无论谁家以后多困难,砸锅卖铁也不让孩子辍学。

      现在,叶叔仟80 多岁了,虽然没住在村里,但村民会时常提起他。正因为古代故事的语焉不详,让叶叔仟的精神照亮现实。“砸锅卖铁”,成为黄岭传统不失的鲜明体现。记者了解到,黄岭人叶金华的儿子在前年考入北大,而叶金华也是研究生。而当年全村考取大专以上就有13个,其中本科8个。

      村委有了新职能

      其实,我市20 个古村布局各有其特点,但都影响了文化的存在形式。黄岭村小学位于村中心位置,民居和村委会围绕着村小学。虽然早已建成现代化教学楼,但围墙边的古榕树却昭示着悠久历史。据悉,村小学始建于20 世纪初,由于史料不详,是谁种植的古榕树,榕树有哪些神奇的故事,都成了永远的谜。不过,可以肯定的是,100 多年来,黄岭村的人才都是从这所小学走出来的。和古代私塾只能容纳200 人一样,村小学曾容纳了700 多学生就读。不同的是,私塾只向本族开放,而村小学破除了陈旧的藩篱。

      其实,作为黄岭村民的自治组织,村委会必然在崇文重教方面有所担当。由于现实的原因,培养大学生的成本增加,有村民开始感到吃力。黄岭村的做法是,对勤奋好学却家境贫寒的学生,村干部将去家里了解情况,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村书记叶汉基回忆起,2001年,刚考入中山大学的叶某勇的父亲过世了,这个家庭顿时失去支柱。正当叶某勇决心弃学的时候,村委会找来死者的亲友商量对策,并现场帮助解决2 万块钱。“我们找外出乡贤供叶某勇读完大学,亲戚和村委共垫付6万元债务。”叶汉基说。

      村委会担当责任,离不开乡贤的支持。据悉,黄岭村现有4700 多人,外出乡贤300 多人。不少乡贤因为考试改变命运,都愿意出钱搞好文化建设。“乡贤对村子的发展做出贡献,要感谢他们,和他们保持沟通。”叶汉基说,和乡贤搞关系是一门学问,乡贤回到村里后,村干部会前去拜访,平时邮寄一些家乡的特产。“没有乡贤,黄岭建设寸步难行。”

      诗文教化睦乡邻

      这次,黄岭村入选“广东省第三批古村落”,正是对其文教盛地历史的肯定,也是客家文化“耕读传家”的生动体现。叶汉基觉得,和龙川其他古村相比,黄岭村的房子不是最好看的,数量也不是最多的,但最大的亮点是文化。

      那么,文化和古村落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叶汉基觉得,没有文化黄岭就没有发展,出去闯荡的黄岭人肯定要吃亏。因此,重视教育不仅丰富村民知识,更转变了村民的思想意识。“人有了文化后就变得不同了,以前村民动不动吵架,现在小问题能心平气和协商,大问题通过正当途径解决。”叶汉基得意地说,黄岭村从未出现重大治安案件。

      其实,在被认定为古村落前,黄岭村是有过迷茫的。叶汉基坦言,农村生活充满随意性,随地养鸡养鸭,生活垃圾乱堆放,影响到村容村貌。当得知被评为古村落后,村民的自豪感激发出来。“大家觉得,龙川才几个点,就有我们黄岭,这是对我们村的肯定。”叶汉基说,自从被评为古村落之后,村民自觉讲起了卫生,这些自觉并非为了经济效益。村民们觉得,黄岭评为古村落后,会有游客前来观光,要将好的一面展现出来。

      记者了解到,黄岭的保护立足开发旅游,但还只是初步设想。让村民参与旅游开发并受益,是黄岭追求的目标。叶汉基希望通过政府、乡贤将黄岭古村落利用起来,村民提供农家乐休闲,特色还是主打文化。但是,对于村民参与和受益的问题,村委尚未拿出具体思路,也缺乏具体保障机制。

      当下的文以载道

      文以载道,教育除了改变个人命运,更是文化整体的组成部分。记者了解到,黄岭村不仅有崇文重教的传统,该村还拥有丰富的文化生活。

      黄岭历来有排演戏曲的传统习惯,民国时期,琴、箫、鼓、乐在该村比较盛行,一些老艺人和青年每逢大喜日子和春节期间都集中在学校等公共场所排练一些山歌剧等文艺节目,在春节期间向群众公演,深受欢迎。而富有黄岭特色的“八音”是由民间传统的八种乐器合奏而成的曲调。

      该村流行的曲调是以粤剧小调为主和吸收其他地方戏的曲调不断充实内容。八音是以欢快的曲调为主,多为迎亲、庆寿等喜庆之用。可见,当时的黄岭人十分热爱生活。

      当传统面临现实,不免让人悲观。由于多数年轻人外出务工,传统文艺活动很难找到继承者。就在采访过程中,“八音”老艺人吹起唢呐,由于老人身体不好,声音听起来有些吃力。或许,找不到继承者才是老人最大的担忧。

      当然,传统要想继续流传,一成不变显然不行。“以前放映露天电影,现在都没人看了。所以村里组织篮球比赛,很受村民欢迎。”叶育远说,今年春节村里举行演出,参演的正是本村的初中学生。“我们在镇上初中开设传统文化特长班,当然也有所创新。”叶汉基表示,从演出效果看,对传承文化不需要太担忧。

      500 年的黄岭文化在不断发展,但文化精髓没有变,这就是“穷则思变”体现出来的忧患意识。

      在黄岭传统的民俗活动中,文娱、祭祀和教育相互结合,读书只是一部分。“文化是老祖宗用来维持家族血脉和家庭发展的途径,读书改变命运,其他文化活动则是维系关系的纽带。”叶汉基觉得,年轻人应该读书,但是成年人需要丰富的文化活动。无论读书或者生活,都是维系和传承文化的体现。

      然而,古今教育的含义并不相同,以前的读书改变命运后,还要自觉维护文化整体。现在读书更像敲门砖,淡化了文化传递功能。如何在培养现代化人才的同时保留传统文化活动?如果不能,黄岭又该如何解答这个难题,让500 年文教盛地继续下去?

      本报记者 周秦 文/图






上一篇:我市将在全市开展非公专技人才职称政策宣讲活动
下一篇:我市将出台“三打”绩效考核方案 优秀单位将获表彰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