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规模小 市场意识淡 产业化水平低 蜂蜜遇“卖难”
对于河源的蜂农来说,今年是一个好年头,夏蜜的产量比往年多了两成。但是,因为销售不畅,蜂农的脸上难见笑容。日前,本报对东源、紫金、龙川等多地蜂农的夏蜜滞销情况进行了报道。
蜂农为何难尝“ 酿蜜”甜头?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信息滞后只能“等上门”
东源县是全国首个“中华蜜蜂之乡”,民间饲养蜜蜂的历史有上千年。但是,绝大多数蜂农养蜂凭感觉,靠天吃饭。
养蜂需要依靠山区丰富的花蜜资源,养蜂人多分散在偏僻乡镇,信息的滞后让他们很难及时把握市场动态,只能靠经验收蜜。“今年的夏蜜比往年多产了两成,但市场收购价才3 元,如果按这个价格卖就亏啦。”灯塔镇上围村蜂农袁娘检告诉记者,往年夏蜜的价格能卖到5 元,而且只要收了蜜,很多人都会闻讯而来,“没想到今年的价格会压得这么低,大家都不愿卖。”
袁娘检养了10 多年的蜜蜂,但坐等收购者上门的销售方式始终未变,“小量的蜜会销给本地人,大多要等惠州、东莞的客户上门来。”这种销售方式单一而且脆弱,一旦市场起了变化,蜂农就会陷入被动。
经营规模小难形成“拳头”
记者从东源县科协了解到,目前,该县有蜂农1620 户,蜂群 3.5 万群,蜂蜜年产量达1500 吨以上。但与此相对应的是,全县仅有一家蜂蜜企业——广东聚康源蜂业发展有限公司。
散、小、粗——这是东源养蜂业的现状。据了解,东源县虽已成立了养蜂协会和养蜂合作社,但仅有300 多户蜂农加入上述组织。而且,合作社发挥的作用有限。“主要是用于蜂农之间的技术、信息交流。”东源县科协秘书长张文光说。
未能抱团发展,蜂农在市场上就难有主动权,抵御风险的能力差。“更重要的是,难以形成叫得响的‘拳头’品牌。”张文光说,作为 “中华蜜蜂之乡”,东源的蜂蜜是纯绿色产品,名声很好,但多是散装蜜,没有形成一个主推品牌。
大同路一家特产店的老板告诉记者,虽然很多外地游客都想购买河源的蜂蜜,也有人向她推销本地的蜂蜜产品,但由于这些产品没有品牌,没有标签,也没有生产地,根本不敢摆上货架销售。
产业水平低摊薄利润
对于袁娘检等蜂农而言,夏蜜难卖,除了价格原因,还因为其保质期不长,储藏不易,如果没有经过加工,一两周后就会变质。
目前我市虽有一家蜂蜜企业,但其加工基地也远在广州。
广东聚康源蜂业发展有限公司河源分公司总经理柳泽水告诉记者,该企业已在我市建立了集蜜蜂养殖、蜜蜂科普、文化、休闲购物于一体的“桂山中华蜜蜂文化园”,但由于其生产加工基地一直未能搬迁至河源,其收购蜂蜜的能力受到极大限制。“今年,我们以高出市场价的30%至50%,收购了夏蜜10 多万斤。”柳泽水说,如果生产基地能落户河源,他们完全有能力“吃下”东源县全年的蜂蜜产量。
由于选址和市场准入资格问题,聚康源的生产加工基地迟迟未能建成。“我们只能把从河源收购的蜂蜜运到广州加工,再运回河源销售,这样一来,有8%至 10%的毛利润就在流通环节中消耗了。”柳泽水说,如果能减少流通环节,他们就可以把这部分利润让利给蜂农和消费者,从而激发养蜂人的积极性,推动蜂蜜产业发展。
蜜蜂养殖亟需产业化
夏蜜高产了,但却因为找不到销路、销售价格低而造成蜂农收入大幅下降,甚至血本无归。类似现象,在其他农产品销售时也曾屡屡发生。去年,紫金古竹的冬瓜、和平上陵的椪柑就有过类似遭遇。
这些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农户如何才能更有效地面对市场、应对市场、制胜市场,而不是在市场的强力面前脆弱不堪?
反思一:强化市场风险意识
市场变化起起落落,农民是参与市场的主体,也是承担市场风险的主体,不仅要有,而且要强化市场和风险意识。虽然农产品一滞销,媒体就帮忙“吆喝”,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媒体和社会各界“特事特办”的关心和努力不应也不可能成为常态。农民如果缺乏必要的市场风险意识,盲目生产,容易导致无法承受之重。
反思二:改变传统经营体制
传统销售习惯让大多蜂农只愿坐等客户上门买蜜,而不愿主动寻找市场。蜂农虽然有一定的老顾客,但销售渠道太单一和脆弱,一旦市场起了变化,就容易束手无策。
如何才能更好地规避市场风险?市农业局市场与信息科科长卢今昉说,蜂农要改变传统的“单打独斗”局面,可以通过成立蜂农合作社的形式抱团发展,这样一来,让蜂农统一品种、统一生产、统一销售,不仅可以打造自己的品牌和开拓自己的销售渠道,还可以提升蜂农的组织化程度,并通过整体的实力来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反思三:走产业化经营之路
产业化经营是改变目前养蜂业“散、小、粗”现状的最有效手段。广东聚康源蜂业发展有限公司河源分公司总经理柳泽水说,一旦蜂蜜经过浓缩、脱水等深加工处理,即使是易变质的夏蜜也可以保存一两年之久,这样,农民就不会急着在一两周内把蜂蜜集中销售出去。
此外,精深加工后,蜂蜜的附加值得到提升,这一部分利润可以通过企业适度地返回给蜂农,让蜂农增收,促进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带动行业良性发展。而且,一旦养蜂业形成产业化经营,企业在本地有了加工基地,也必然会减少从原蜜到产品之间的流通环节。“企业利润更高,就可以让利蜂农和消费者,促成多赢。”柳泽水说。
卢永昉认为,产业化经营的另一个利好是会形成一个或多个蜂蜜品牌,促成河源蜂蜜被更多人熟知,走向更大市场。
反思四:要加强特色产品的宣传
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一直以来,河源的蜂蜜虽然名声好,但名不彰,不为人熟知,自然难以赢得更多市场。
“本土的特色产品要加强自我宣传,像东源的仙湖茶和连平的鹰嘴蜜桃,现在都是供不应求。”卢永昉说,河源的蜂蜜在形成品牌后要加大宣传力度,多到外面吆喝,“黄婆卖瓜”才会越卖越好。
本报记者 蒋安春
上一篇:今年第三季度要预防台风灾害
下一篇:我市将组织11 家企业参加名优农产品联展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