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 阅读新闻

扶贫“双到”工作惠及贫困村 特色产业带动农民致富

特色产业化的扶贫开发给我市贫困户脱贫带来了希望 

     今年是扶贫“双到”工作的收官之年。过去两年多,对口帮扶单位不仅给扶贫村镇带来了资金,还带来了专家,把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传到广大贫困村镇,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把有限的资金用在良种引进、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培植和市场体系建设等关键环节上,推动扶贫“双到”大发展、大跃进,成为我市扶贫“双到”工作的亮点。连日来,记者深入扶贫村组,深切感受到产业化扶贫给农民增收带来的可喜变化。

“双到”品牌飞出“山窝窝”

      7 月15 日,记者从龙川鹤市镇双到扶贫农产品加工园了解到,该加工园出产的“双到”品牌的大米、土鸡、土猪目前正逐步进入深圳市场,走上了深圳市民的餐桌。在工业园“双到”品牌展厅,记者看到,无论是当地村民种的芋头、花生、黄豆,还是圈养的土猪和土鸡,只要经过相关质量检验后,都可以通过工业园这个平台,使用“双到”品牌销往深圳等珠三角市场。

      两年多的“双到”扶贫,我市一批品牌商标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除了龙川“双到”品牌外,紫金“双金茗”“双紫薯”等品牌也备受关注。省农业厅挂钩扶贫紫金龙窝罗洞村,坚持产业先行扶贫思路,帮扶成效日益呈现。目前,罗洞村已形成“茶有品牌,种制一条龙;薯上规模,全村齐参与” 的发展态势。该村通过引进惠东甘香公司进行保价收购,激励村民进行“稻——薯”水旱轮作,带动村民种植紫罗兰甘薯。2011 年种植面积220 亩产量50 多万斤。今年合作社已和农民签订种植合同380 多亩,预计全年甘薯产量超100 万斤,并已注册了“双紫薯”商标。

七成贫困村有特色产业

      紫金县龙窝镇琴口村2009 年正式接受中山大学的对口帮扶。中山大学将琴口村的山区资源与自身的科技优势相结合,发动村民种植蜜柚、灵芝和花卉等经济作物。目前琴口村83 户贫困户已经全部种有红肉蜜柚,全村共种植 24200 株,种植面积达440 亩,大部分红肉蜜柚将于今年秋天实现挂果。据初步估计,光蜜柚种植这项今年就可为村民带来约三四十万元的收入。

      市扶贫办负责人介绍说,在 318 个省认定贫困村中,70%的村已在帮扶单位的支持下发展村级产业或特色产业,全市已有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210 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950 家。全市有一半以上的在册贫困户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加入协会或合作组织等形式参与产业化经营。

奏响产业化扶贫最强音

      市扶贫办主要负责人介绍,产业化扶贫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途径,要找准定位,选好路子,帮助贫困村和贫困户打造可持续致富产业,从而打造贫困户脱贫 “金饭碗”。

      紫金龙窝镇琴口村党支部书记邓庆珠深有感触地说,中山大学的帮扶让村民看到了收获的希望。人大代表赖炳欢日前在视察我市“双到”扶贫工作时建议,河源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探索符合欠发达地区扶贫的新途径、新路子。

      如何才能把这些产业打造成河源扶贫“名片”,奏响产业化扶贫最强音?市扶贫办主要负责人说,涉农部门要通力协作,借力发展生态养殖、果蔬种植、乡村旅游扶贫等产业,解决产业实施中面临的各种难题。要通过现有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发展标准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的设施农业,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化扶贫示范样板。还要充分利用产业的大规模发展来“筑巢引凤”,吸引外地企业安家落户,打开市场局面,变农户提篮小买卖闯市场为企业运营筹划开拓市场。另外,要利用我市特有的绿色生态优势,指导相关扶贫龙头企业整合品牌,抱团发展,集体打造特色品牌,把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扶贫品牌优势。

      本报记者 张涛 通讯员 欧阳春霞 文/图






上一篇:全市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启幕 坚决刹住公款吃喝歪风
下一篇:我市互联网网吧行业协会召开第三届第一次代表大会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