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 阅读新闻

源城探索创新服务机制让流动人口享“同城待遇”

“联合会”志愿者主动上门,了解新客家人需求

     “我女儿上学的事又得你们帮忙了。因为除了你们,我真不知道该找谁。”昨天上午,来到河源不到一个月的贵州籍外来务工人员曾秋琴,领着女儿来到源城区流动人口互助联合会(以下简称“联合会”)求助,这已经是她第二次求助“联合会”。第一次是刚到河源,无法租到适合自己的房子,而这次是为了孩子上学。令她感到意外的是,“联合会”不仅帮她找到价格合适的房子,孩子上学的问题也在昨天上午由“联合会”工作人员牵线,初步确定就读学校。

      这是“联合会”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的一个缩影。今年6 月初挂牌成立的“联合会”,通过帮助外来务工人员解决一件件在普通人眼里的小事情,温暖着每一个“新客家人”的心。

 

新客家人 让外来工不再陌生

      在许多城市,人们总习惯性地称外来务工人员为“外地人、打工佬、打工仔”,称呼上总给人以偏见与歧视的感觉。

      “来到河源,你就是新客家人” 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份庄重的承诺。今后,在河源的外来流动人口都被称为新客家人,意味着 “被遗忘”的流动人员在河源更加得到尊重。从此,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新“家”。据源城区副区长王巍介绍,除了改变称谓外,源城努力探索创新了户籍、教育、住房、社保、工商、税务、计生等与当地居民均等的公共服务机制,让流动人口享受“同城待遇”。

      实践中,源城区成立了“联合会”、出租屋协会、志愿者服务队和心灵驿站等服务机构,向新客家人提供居住、就业、就学、就医等帮助的同时,提供办理居住证、计生服务、法律援助、扶贫助困等多种服务。截至7 月底,挂牌不到3 个月的“联合会”已接受新客家人咨询 1 万多人次,救助特困人员5 名、调解矛盾纠纷10 多宗,帮助100 多名新客家人就业,免费为1000 多新客家人提供了技能培训。

 

互助平台 让老乡倍感亲切

      “帮我们找活、办暂住证,解决小孩入学难问题,在大家的眼中,互助平台就像是一个大家庭,有困难、有麻烦都会尽力帮助解决。”在美平工业城上班的小来欣慰地说。通过“联合会”这个服务窗口,构建互助平台,帮扶广大流动人口,特别是弱势群体解决实际困难是服务机构的主要职责之一。

      这个来自湘潭的小来对“联合会”的感情颇深。去年,满怀憧憬的她到珠三角找工作,结果到处碰壁,今年经朋友介绍到河源找工作。像很多外地人一样,初来河源让她感觉与这座城市有些格格不入。幸运的是,经过“联合会”一名湖南老乡的帮忙,小来顺利进入到美平工业城,目前月收入过3千元。如今,已找到了满意工作的小来,经常参加“联合会”组织的活动,通过老乡之间的相互介绍,扩大朋友圈子,再也没有了城市“边缘人”的感觉。

      “‘联合会’中有相当部分志愿者来自各省地市,这些志愿者在工作之余常常抽出时间到服务站值班,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联合会”会长刘志良告诉记者,通过构建同乡互助平台,让初来乍到的新客家人快速融入到河源,并安心地在这工作、生活。

 

心灵驿站 让情感不再孤独

      来自广西的李珍(化名)两年前来到河源,在这座城市,她收获了爱情,成为了客家人的媳妇。这原本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但就在今年初,当她决定到仙塘工业园区上班的那一天起,婆媳关系出现了裂痕,一直疼爱自己的丈夫变得冷漠起来。每次回家,总免不了遭受婆婆冷眼和丈夫的训斥。而让她更心痛的是,不久前,丈夫对她提出了离婚,原本无助的她瞬间陷入苦痛的深渊。

      “我做错什么了,为什么要这样对我?”刚刚踏入“联合会”幸福聊天室的李珍,压抑了半年之久的情绪一触即发,双眼哭得通红…… 刘志良向记者描述当时的情景后,望着手中的记录本,许久不语。

      可喜的是,经过“联合会”志愿者的开导和安抚后,李珍明白了其中原因,并辞掉原有工作,在新家附近找到了新工作后,婆媳关系好转了,丈夫回头了。

      “类似这样的事,我们接触了太多。”刘志良突然开口,“他们远赴他乡,已经无依无靠,还要承受一座城市的冷漠……面对这些,我们所能做的其实不难,哪怕是告诉他们哪条街在哪,那都是温暖人心的事。”

      本报记者 吴志坚 文/图






上一篇:我市开展活动给奋战在高温一线的农民工送清凉送关爱
下一篇:“放心粮油进万家”活动在市区开展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