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惠及咱河源老百姓
在埔前镇卫生院,群众看病从药价到各项费用都便宜了
200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向社会公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新医改正式启动。3 年来,医改一系列惠民政策让老百姓拍手称快,“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一定缓解。但是,新医改仍是一项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的长期工程。
上周,市医改督查组分赴我市各县区调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进展情况,要求积极推动医改各项工作,确保群众在改革中得实惠。那么,对于河源而言,新医改三年来,老百姓从中得到了哪些实惠?基层医疗机构在医改中遇到了哪些问题?结合督查情况,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惠民一 药价下降逾三成
8 月15 日下午,源城区埔前镇卫生院,居民李惠琪带着4 岁的儿子来看病。“一共只花了20 元钱。” 她说,以前一个小感冒,如果去大医院看需要上百元,要花掉一家人几天的开销,现在看病从药价到各项费用都便宜了。
“去年3 月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以来,群众用药的整体费用下降了35%左右。”埔前镇卫生院院长刘景辉说,在他们医院,老百姓再也没反映过看病贵。
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新医改惠民的最直接体现。市发改局总经济师蓝战山说,在医改前, “以药养医”现象普遍存在于各医疗机构,导致药价虚高严重,“有的药成本才7 元,但在一些医院可能会收取70 元。”现在,基本药物一方面实现了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定价,进一步规范了药品供应采购行为,减少中间环节,有效降低了药品价格;另一方面,基本药物零差价销售,医疗机构再也不能通过卖药赚钱,群众用药负担明显减轻。记者了解到,在源城区,全区药品价格已平均下降了20%。
仅这一项,老百姓从中得到的实惠就是看得到、摸得着的。以龙川县为例,在该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病人均次药品费从改革前的23.8 元下降到改革后的20.59 元,下降了3.21 元;住院病人均次药品费从改革前的949.28 元下降到改革后的824.83 元,下降了 124.45元。
“医改是百姓得实惠,政府买单。”蓝战山说,政府对医疗机构按照基药销售总额的15%进行价格补贴。据统计,今年1 至6 月份,紫金县网上采购药品共4315 万元,让利831 万元;其中基层卫生院网上采购基本药物共768 万元,让利 230万元。
此外,国家还将基本药物纳入医保范围,进一步减轻了群众看病的负担。
惠民二 一般诊疗费只需10元
新医改让百姓拍手称快的另一项好政策是减少了看病的各项规费,而只收取10 元的一般诊疗费。
记者了解到,这项惠民政策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门诊挂号费、诊查费、注射费(含静脉输液费,不含药品费、耗材费)以及药事服务成本合并为一般诊疗费。“改革前,这些费用加起来需要25 元左右,而现在,只需要10 元钱的一般诊疗费。”刘景辉说。
惠民三 群众有了健康档案
从2011 年开始,我市各基层医疗机构已全面执行一般诊疗费制度。这项制度的建立,一是简化了就医缴费的流程,患者无需经历两次排队缴费的劳累和时间;二是解决了靠多输液获得输液费的弊端,不论几次注射,均包括在10 元费用中,从客观上促进了合理用药,控制了门诊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蓝战山说,按照规定,办理新农合后,百姓看病时,一般诊疗费可以报销70%,即患者只需要付3元钱。
据悉,连平县自2011 年7 月起,在全县13 个乡镇卫生院全面实行一般诊疗费,统一收费10 元,直接为群众减少医疗费用40多万元。
从2011 年开始,我市开始试点推行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工作。这些特殊的档案记录着每个居民的年龄、职业、籍贯、生活习惯及用药经历等,能让医疗机构及时了解居民健康情况。
“居民健康档案是日后诊断就医的重要依据。如果每个居民都建档,医生只要翻阅档案就能了解其病史和疾病根源,便于对症下药,提醒居民注意生活习惯、预防疾病。”刘景辉说,这份档案就如身份证一样,记录着一个人出生后的所有健康状况,患过什么病,进行过什么治疗,对何种药物过敏等,所有病史将一目了然。这样一来,居民可以对自己的健康情况“知根知底”,而医生也可以对症下药。
以源城区为例,目前已建立居民健康档案18 万多份,建档率 55.6%,建立电子档案11.7 万份,建档率34.6%。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今年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要达到60%以上,使百姓的健康更有保障。
由于各地实际情况不同,新医改实施以来,各基层医疗机构也面临了一些新问题,如住院率下降、绩效工资难保障、人才流失严重等。这些问题,在全国,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市普遍存在,已成为今后医改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问题一 常用药不够用
记者了解到,新医改以来,在我市一些乡镇卫生院,住院率和门诊率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据各县区反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基本药物的结构性缺失,导致一些基层医疗机构无药可用。
“一方面是适合基层的常用药不够用,另一方面是约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目录药物用不上。”据有关人员介绍,目前,市和县级医疗结构使用的目录药物品种约1000 至2000 个,而镇村的用药选择却远远少于这个数,这一定程度上造成基层卫生院住院病人减少,而同期县、市医院却大幅增加的现象。如果不调整和进一步完善基本药物制度,群众难以实现在“家门口看病”,也无法缓解大医院“看病难”的压力。
据龙川县医改办有关负责人反映,该县卫生院普遍缺乏抢救药品种,“一些边远乡镇距离县城需要1 至3 个小时的车程,如果没有抢救药,难以及时给群众治疗。”而在连平县,该县所选定的基本药物目录与品种不能满足少数慢性病实际用药需要。
据了解,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现收纳的化学药品仅有205 种,中成药102 种,省补充药物目录只有244 种,很多常用药物都未纳入目录及补充目录,未能满足群众正常医疗用药需求和基层医疗机构临床所需。门诊和住院病人用药范围受限,只能转诊到上级医院,以致业务量下降。
问题二 绩效工资难实施
按照医改的要求,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全面推行绩效工资,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激励考核机制,使医务人员收入分配与技术水平、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的综合考核紧密挂钩。但在我市,由于县级财力有限,这项制度一直难以实施。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仅东源、源城及紫金个别效益好的基层卫生院已实施了绩效工资制度,和平、连平、龙川虽然制定了相关政策,但在进行医疗机构综合改革中,由于县级财政不足,省级财政补助尚未到位,实施绩效工资所需经费得不到保障,这些县仍未在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工资。
问题三 人才难留在基层
记者了解到,在我市,虽然各县区乡镇卫生院加强了卫生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但因为编制难安排、财政补助不足、绩效工资未落实,导致人才流失严重,很多经培养成熟的卫生技术人才选择到珠三角地区工作。人才留不住,医疗技术水平落后,难以实现“小病不出村、中病不出镇、大病重病不出县”的医疗卫生发展目标。
在连平县,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和医疗设备缺乏,专业技术人员不够,尤其是高学历高职称人员缺乏。目前,该县的乡镇卫生院还没有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和高级职称人员。该县有关负责人表示,“乡镇卫生院业务人员严重不足,突出表现为妇产科、儿科、放射科、预防医学、中医等方面的人才缺乏。”
在紫金县,医疗卫生人才流失也很严重,仅2011 年5 月至今年5 月份,全县基层卫生院流失人才21人。
本报记者 蒋安春 刘曦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