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子书 手机阅读 网络浏览 河源市民阅读习惯在改变
一位年轻读者在图书馆认真看书
进入8 月中旬,我省多个地市举办“书香节”,引爆了这个夏日,在高温下带来了一阵“ 书香”。在信息传播日益强大的环境下,网络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电子书、手机阅读、网络浏览等新兴阅读方式日益挑战传统阅读,我市市民的阅读情况如何呢?越来越浮躁的人们,会否失去了课外阅读的人文内涵?
现象:我市读书氛围不足
记者在市区图书馆、多家书店走访发现,看书的市民寥寥无几。“我市的阅读环境、条件还是比较落后。”在广州读大学的缪辉回来过暑假,有空就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书,他认为阅读环境不好,对市民阅读的积极性没有吸引作用。
“现代化图书馆的模式应该是集阅读、欣赏、享受及休闲为一体,目前我市图书馆条件比较艰苦,阅读的人流量不大。”市图书馆馆长刘国强告诉记者,市图书馆在节假日时间里人流量会大些,主要是学生居多,另外也有部分老年人及附近居民经常借阅图书,“有好几个年轻人经常来借书看书,可能是不受工作时间限制,但我市整体的阅读氛围还是不够浓。”
调查:市民阅读习惯在改变
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开展的调查显示,我省数字化阅读位列全国榜首。在阅读媒体上,广东的数字化阅读高达70.5%,位列榜首且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1.9%。
一位姓张的同学表示,他来图书馆就是看看期刊,很少借书,原因是需要的新书在这里很难找到,在网络上反而容易读到。“数字化阅读也是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根据不同功能、种类把数字化书籍分门别类,迎合了大众读者的需求。”刘国强表示,市图书馆正整合资源,建立数字化阅读网络,让持证读者除了可以在图书馆阅读外,还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进行网络阅读。而青少年的阅读习惯也越来越多地打上了网络印记,不少中小学生都表示每天的课余时间都要上网,而时间比纸质图书的阅读还长。
发现:阅读兴致各有侧重
记者在市图书馆调查发现,阅读层次较高的读者多会选择地方文献、地方县志及学术性书籍,主要是了解学习本地人文历史。大部分读者主要是以文学小说、历史故事及少儿书籍为主。
“期刊的销售比较好,很快就脱销了。”市连锁书店三味书屋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阅读方面最为突出的特点是90 后购买漫画书刊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文学类期刊。另外,就是0-12岁的亲子阅读最为畅销。课外阅读方面,小学生喜欢童话、寓言、神话、传奇故事;而初中生偏爱科幻类、武侠类、言情类小说的居多;而更多的高中生则偏爱一些灵异、侦探类小说和含幽默画类的涉奇猎异类书籍。“成年人购买的主要以电脑、养生等带有业余学习类的书籍居多。”
结果:读书成生活奢侈消费 “每天有那么多的事要做,回到家就只想睡觉,周末还经常加班,基本没时间看书。”在建设大道上班的刘小姐表示,很想在业余时间看书充实自己,但确实没有多余的时间。大部分市民都表示,在快节奏和充满竞争的今天,人们更多的是迫于学习和工作的压力查阅书籍,要好好看一本自己喜欢的书似乎已经成为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虽然知书不一定就达理,但好的阅读确实能提升人的素质,可要找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确实不易。“去书店逛逛,会发现成堆的教辅材料,满架子的励志、玄幻小说,想看的书动不动就五六十元一本,有时真感觉读书是件奢侈的事情。”刘小姐如此感慨。人们阅读方式发生变化、读书时间受到挤压的同时,阅读的氛围不够多也是“读书人”越来越少的原因。
本报记者 叶园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