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栏杆鹅胸古桥两百余年完好无损 横卧东源县康禾河上
一座建于清代嘉庆十年(即1806 年)的三孔鹅胸古桥,静静地横卧在东源县康禾河上。与其它古桥不一样的是,这座古桥由麻青石铺设的桥面逐级而上,且总长超过50米的桥面没有一根栏杆。
据东源县文物普查队员考证,这座古桥为石砌拱桥,在康禾仁和村已被荒弃沉寂近百年,但古桥至今完好无损,屹立在康禾河上已有200 余年。文物普查队员介绍说,该桥所处位置极有可能是粤赣两省盐商贸易的重要通衢古道,对研究当地桥梁及古道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两百年古桥仍巍峨
日前,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记者见到了这座古桥。桥系客家地区常见的鹅胸桥,三孔,有两段分水岭,减缓河水对桥身的冲击力,桥两边还有两个方形桥洞,洪水泛滥时,可增加排洪量。该桥长54.3米,桥面宽3米,由大小一致的麻条石砌筑而成,桥身仍保存完好。
当地82 岁高龄的退休干部叶映东介绍说,根据有关族谱记载,这座鹅胸古桥是由当年的叶佑堂建的。清嘉庆年间,从康禾通往蓝口的古道,山路崎岖难行,往来的客商苦不堪言。佑堂公出钱出力,用石条砖块,铺设石阶路,从凹子头一直铺到水口山,又从香车铺到径口中,全长达15华里。后来,为解决涉水之难,他又倡建黎顺仙人掌鹅胸桥。
或是一条盐商古道
根据多年来收集的相关资料,叶映东说,这极有可能是一条盐商古道。他解释说,清朝至民国期间,江西粮多盐少,粤东北地区出现了许多挑盐担的客家人,“挑盐担上江西”也成为当时许多客家人的重要副业。地处海陆丰至蓝口、龙川陆路重要通道的康禾,也不例外,有许多人也从事挑盐行业。他们去时挑盐,回时挑粮,全靠一支扁担两只脚,来回往返数十天。
如今东源上莞镇一些上了年纪的村民,在抗日战争时期也曾挑过盐上江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墟镇居民陈世旺说,他家祖上就是挑盐出身,爷爷、父亲都是挑盐的。从记事起,他跟父辈一些去挑盐,抗日战争时还曾挑盐从海陆丰到江西。说起康禾镇黎顺村鹅胸古桥,陈世旺回忆说,年青时经常挑盐经过,一般把上莞茶叶、大米等土特产过曾田、经康禾、紫金黄塘,再转道紫金南岭到海陆丰,原道返回时无一例外全部挑的都是盐。
古村古桥相映成辉
叶映东说,这条古道从海陆丰到紫金,经黄塘、康禾仙坑,然后到蓝口,再经水路到和平林寨、龙川,最后到赣南地区。古道的兴起,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康禾镇仁和村是通往蓝口、老隆直至赣南一带的必经之路。在这条古道上,活跃着成千上万的挑夫,成群结队地搬运食盐,当年古桥、古道的繁盛情景可见一斑。
抗日战争时期,沿海通道梗塞,江西所需食盐、紧缺物资部分要由海陆丰一带偷运过来,由这里再运输北上。抗日战争后,随着水路的畅通,特别是公路的四通八达,这条古道才最终荒废,仁和当铺也随之停业关门了。之后,这间当铺修建成耀东小学,并在后栋增高两层,成为三层楼高的学校。
叶映东说,康禾镇现有仙坑古村落,遗存有八角楼、石楼、叶氏祠堂等古建筑,当地计划将古村落与古桥、古道连成一片,开发成旅游观光景点,免费向外地游客开放。
本报记者 张涛 文/图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