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邀三五好友去跳舞 广场健身舞蹈受槎城人追捧
广场健身舞蹈受到市民追捧。陈仕平摄
每当夜幕降临,无论是在城区,还是在城乡结合部,只要有广场、有空地,只要天公作美,几乎都有人跟着音乐的节拍扭动着腰肢。他们中一般少则几十人,多则百余人,人人兴高采烈,神情专注,踏着音乐节奏翩翩起舞,引得路人驻足观看。饭后跳跳舞,让槎城大大小小的广场和公园充满着朝气与活力,成为释放激情与欢乐的海洋。
有广场就有舞者
前晚,记者怀揣好奇,来到市区文化馆,只见馆前空地上人头攒动,伴着动感时尚的音乐,现场的舞者尽情地舒展身体,释放激情,虽然有些人舞姿不是很优美、舞步不是很规范,但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开心的笑容。一曲刚结束,他们稍稍休息一下,便继续投入到下一曲的舞蹈中。记者看到,现场不时还有新成员加入到这个队伍,还有很多人在旁边边看边学。
“谁说跳舞一定是女人的专利呢!”跳得最带劲的黄先生边跳边说。他熟练地踩着舞步,扭动着身躯,尽情享受着音乐带来的快乐。他告诉记者,他几乎每天都来,感觉生活过得很开心,可以认识很多新朋友。另外,多锻炼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可以顺便减减肥,所以几乎每天晚上都来,除非下雨。
黄先生的舞伴李小姐说,由于工作关系,她上班经常要坐在电脑前工作,常常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时间一长就感到腰酸背痛。在机缘巧合下,她接触到了国标舞,从此就爱上了这种运动。她坦承说,加入这个团队后,最明显的感觉就是精神面貌好了,形体也好了,再则它是一种体育运动,无形中也提升了自己的气质,整个人变得越来越开朗了,又多了一群爱跳舞的朋友。
有组织有协会
在槎城舞蹈界,一说起来自湖北的李学林,大家都公认他是河源的“舞”林高手,他是河源为数不多拿到国标舞国家一级教练证、一级裁判证的人之一,又是河源市首届国际标准舞协会会长。
平时李学林白天开出租,晚上成“舞”林高手。在接受采访时,李学林说,白天上了一天班很累,就想释放自己,就找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后来发现跳体育舞蹈能够得到很好的运动锻炼,就迷上了国标舞。这几年,他以舞会友,收获了健康,收获了快乐,也收获了友谊。2010 年 9 月他注册成立了河源国标舞协会,2011 年他组队代表河源先后参加了全国第25 届国标舞锦标赛和广东省第三届体育舞蹈锦标赛,一举囊括4 项大奖,得到了广东省社会体育中心的高度评价。这对李学林是个不小的鼓励。
国际标准舞涵括了拉丁舞系和摩登舞系两大分支,以其健康性、民众性、实用性、活力性和时尚性深受人们喜爱。在李学林看来,国标舞本身就是一件很“潮” 的事,受到越来越多市民的欢迎。他告诉记者,随着河源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城市的形象、文化品位和市民的生活习惯等越来越有“城市化”的味道,跳国标舞的人越来越多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河源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市民文化素养的提高。
据市文广新局有关统计数字,目前全市有客家民间艺术团、老年人艺术团等30 支业余文娱团体活跃在市区,发动并带动包括社区在内的过万市民参与娱乐休闲活动。以河源国际标准舞协会为例,该协会成立时,仅有7 名会员,两年多的时间,如今发展到了100 多人,年龄最大的有70 多岁。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市区跳国标舞的市民超过1000 人,其中,青少年已超过200人。
基础好热情高
按照马斯洛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人总归是先满足了温饱等生存需求后,才开始有更高层次的需求。像国标之类的舞蹈在河源风靡的背后,恰恰说明了这一点。近几年,我市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市民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越来越多的市民认为在工作之余,多一些健康怡情的兴趣爱好,既锻炼了身体,又陶冶了情操。
如果说政府建设文化广场等设施,是为舞蹈的风靡培育了最基本的“土壤”,那么市民对于吃穿用之外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渴望,才是真正让舞蹈在槎城捕获如此多人心的终极原因。李学林说,河源舞蹈完全能够发展成为河源的特色文化,市民基础好,参与热情度也高。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河源人对于健身舞蹈的热情,已经超出了人们的预计。生活观念的改变,让许多河源市民养成跳健身舞蹈的习惯。
本报记者 张涛
上一篇:河源市启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
下一篇:河源市游泳协会挂牌成立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