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不再闹水荒 告别旧危房迁新居 “后进村”换新颜
今年7 月,何忠友等市县领导与当地村民一起修水渠。
每天傍晚六点半,暮色降临,东源县义合镇上屯村穿村而过的村道边上,32 盏照明路灯齐齐亮起,亮灯时间一直持续到晚上十点。晚上开摩托车回家的村民们不再担心看不清路摔倒。路灯亮了,村民的心里也亮了。
按照省、市委组织部关于开展村、社区“两委”换届后“回头看”活动部署,今年3 月份,经过排查摸底,东源县义合镇上屯村被定为问题突出村。市委书记何忠友亲自挂点,多次来到该村调研,落实整顿转化工作。半年来,驻村工作组为该村解决热点难点问题35 宗,该村以往田不耕、水不流、路不通、灯不亮、无文娱休闲活动场所的落后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稻田不再闹水荒
沟渠是最常见的农田水利设施,红旗干渠是上屯村最主要的农田灌溉渠。前天,记者在上屯村金银花种植基地看到,白花花的水在水渠里欢快地流淌着。然而,去年此时,却不是如此光景。
去年冬,村民李南强开始接手水渠管理这一工作。刚接手就面临着大问题:水渠将近没水了。原来,上屯村灌溉用水主要是通过土渠输送,由于土渠渗水性强,上游的水经由土渠流到上屯村中下游的过程中,就让“土地爷”先“喝”了一半还要多。一旦遇上干旱天气,下游的农田的灌溉成为了大问题。
没有足够的灌溉水,地里旱情严重,村民的心也如干旱地那样裂开了缝。为了缓解旱情,村里拨付专项资金,采用电力抽水灌溉。“当时一度电是4 毛钱,为了抽水灌溉农田,在电费上就一共花了一万元。”李南强说道。
一万元的支出,直接花掉了这个村当时集体经济收入的三分之一。有些农田,由于没有充足的水源灌溉,间接导致了土地抛荒,干渠沿线的良田成了“望天收”。
如何才能让农田“喝”上“甘泉”,使农民增产增收?驻村工作组决定改造红旗干渠,投入53 万元资金,从今年7 月开始对红旗干渠实施改造。将红旗干渠1.74 公里的土渠改造成浆砌砖三面光渠道,并进行加高加固,对开裂渠道进行修补和重建。这项惠民的水利灌溉工程现已全面竣工,如今已投入使用,解决了上屯村1000 多亩农田灌溉问题。
村民感慨,今年入秋以来遇到大旱,红旗水渠成为了“及时雨”,如今农田丰收在望。
农田里掘“金”忙
水利兴,则农业兴。今年义合镇府牵头引进项目,采取“公司+ 基地+农户”的形式,种植金银花、罗汉果,直接带动63 户农民参与种植,为农户增加25 万元的收入,同时村委会每年还可以收到2.5 万元的管理费。
“以前我们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村里也基本没有经济产业,我们都是靠打零工维持生计。”58 岁村民李桥察说,年轻的村民都选择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基本上都是老人和小孩,一个总人口1668人的村里,常住人口仅有500来人。
如今他在种植基地工作,每个月获得固定收入1 千元,加上土地租金收入,单单他一人,每年便可获得13000 元的固定收入。比起往年全家每年不到一万元的收入,现在的他可富足多了。今年李桥察为家里添置了冰箱,同时还换了一部25寸的彩电。
告别旧危房迁新居
说起新房,79 岁的老人李寿基笑得合不拢嘴,他未曾想到,自己一把年纪了,居然还能住上新房。上周四,市委书记何忠友来到上屯村调研时,他专门准备了自己家的花生、紫薯等农产品送给何忠友,以最淳朴的方式感谢党委政府的帮助。
新房建起前,在李寿基的泥土瓦房里,屋内摆设一览无余。在客厅里只放有一张八仙桌,衣服堆放在客厅里的凳子上。房梁上的电线裸露在外,灯泡用裸露的电线悬挂在空中。在这么一个不到50 平方米的房子,最多时要住下7个人。
大雨能解旱情,对李寿基而言,却未必是件好事。一刮风下雨,他担心屋上的瓦片又要“飞”走几块,那时就是“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由于年久失修,李寿基的泥土瓦房也已经出现了破损,早已成为了危房。
房子是村民的安居之基础,为解决部分群众居住条件差的问题,驻村工作组挨家挨户宣传调查摸底,为50 户贫困户申请农房改造,采取政府补贴1 万元的方式,帮助农户改善居住条件。
1 万元的补助,激起了农户们盖房的热情。现在,李寿基很自豪地带着记者参观他宽敞明亮的新房。目前该村农房改造已建好34 户,在建7 户,有9 户正在筹划中,他们将告别旧危房,迁入新居。
本报记者 刘曦 文/图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