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 阅读新闻

传统手工艺遭遇流水线生产失去市场令人忧

      10 月11 日开始,本报开始推出系列报道《社区·那些手工艺者们》,为读者介绍了一批隐藏在民间的从事手工制作的工匠,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座雕、鸟笼、盆景……随着这些渐被市场遗忘的手工艺再次进入大众视野,传统手工艺该如何传承、如何拓展市场等老话题再度成为关注热点。

      从采访情况看,传统手工艺者们普遍面临两个困境:一是市场萎缩;二是后继乏人。事实上,这两个问题有着必然联系。没有市场,手工艺者难以维生,年轻人自然不愿来学手艺;而没有更多人才,手工技艺就难以推陈出新,进而受到市场“冷落”。

      市场决定着一个行业的兴盛衰落。对传统手工艺者们而言,当流水线式的生产能多、快、省地制造出大量产品时,其受到的冲击可想而知。早些年,在紫金县附城镇制作鸟笼的小作坊不少,但可规模化生产的铁制鸟笼大量出现后,这些小作坊就纷纷关门或转型。当然,这一现象并不是表明手工艺制品在面对流水线生产时就全无优势。一针一线、一竹一丝打磨出的产品具有更多可塑性和艺术价值,也容易勾起人们的怀旧之情。时至今日,不少人仍青睐纯手工制的鸟笼,怀念长辈们给自己纳的布鞋,一些商品甚至以“纯手工制作”为卖点,就可见一斑。

      那么,当传统手工艺遭遇流水线生产时,该如何谋求转型?近几年,一些地方已在这方面进行探索。连平县就曾邀请专家对忠信花灯的制作工艺进行改良,谋求规模化生产的可行之道。但终因受制于市场和人才匮乏之困,进展缓慢。

      在这一问题上,笔者认为可从三方面入手。首先是加大对传统手工技艺的挖掘、保护和传承。这是个老话题,迟迟未能得到解决的一个关键就在于政府重视不够。比如,虽然我市已公布了三批“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名录,但针对这些传承人的补贴政策却迟迟未能出台。如果政府能给传统手工艺者建立名录,发放一定补贴,进行市场培育和引导,社会对传统手工艺的关注度就会提升,也会有更多的年轻人愿意进入这一行业。

      另外,手工艺品需要调整产品定位,深入挖掘产品的艺术性。在这一方面,国内外的一些奢侈品牌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好经验。比如,上海的老字号龙凤旗袍平均售价在万元以上,杭州王星记的一把纸扇可以卖到几百甚至几千元。这些商品仍然风行市场,原因就在于它们已融入了文化和艺术的价值内涵,其艺术性远大于功能性。

      此外,手工艺品在生产和营销方式上要进行创新。比如,通过强调 “手工精制”、“手工限量”、“手工艺术”的概念加强品牌建设;通过集中式作业提升规模和产品质量等。

      总之,传统手工艺要摆脱目前的市场困境远非一日之功,既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扶持,也需要自身的求变、求新。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倘若我们仍对其放任自流,习惯性地遗忘,倘若手工艺者们仍一成不变,墨守成规,它们被市场冷落甚至淘汰的命运就难以改变。

      蒋安春






上一篇:十八大新闻中心网站将于11月1日开通
下一篇:莫言坦言“希望莫言热很快过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