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 阅读新闻

中国第二届客家文化节昨圆满落幕 社会各界好评如潮

    

 精彩的文艺汇演本报记者 谭兴孚 摄

为期三天的中国第二届客家文化节圆满落幕了,精彩纷呈的节目、浓郁纯朴的客家风情、热闹温馨的喜庆氛围,让共襄盛会的市民、游客和嘉宾大呼过瘾。

     此次盛会,共有来自全国20 多个客属地区和客属团体参加,数十支文艺团体、1000 多名演员倾情演出。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巡游、独具风情的歌舞表演、悠扬动听的客家山歌、大气恢宏的交响乐章,共同交织成一场绚丽多姿的客家文化盛宴。

     市委书记何忠友表示,中国第二届客家文化节的举办,对进一步加强客家地区交流合作、推动客家文化研究、繁荣和传播客家文化、提升客家地区形象,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嘉宾说

     刘兰芳(中国文联副主席):

让文化节成为文化惠民工程

     为参加中国第二届客家文化节,中国文联副主席刘兰芳专程从北京赶到河源。

     “来之前看了你们的历史,秦始皇那时候派了1.5 万名中原女子来到龙川县,这支浩荡的队伍带来了许多中原的文化,像民歌等,和岭南文化交融后,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客家文化艺术。”刘兰芳说,来到河源后,看到一些女性接待人员的服饰带有中原风情,倍感亲切。

     她高度评价了文化节开幕式和其后的客家文化精品汇演:“演出很成功,舞台、服饰和音乐都很美,有自己的风格,并不是大杂烩,节目安排很科学。”她说,这场晚会的演员都是来自各客家市县、各学校,群众参与性很高,表演十分精彩。

     刘兰芳认为,此次客家文化节办得很好,把周边客家城市,甚至海外的客家人联结到一起,扩大了河源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河源这么漂亮,水好山好景致好,要是知名度不高,没人来就太可惜了。”她说,河源在挖掘、研究、宣传客家文化上的举措非常好,“ 哪有那么多地方都去搞工业?做好文化,搞好旅游,老百姓受益更多。”

     听说中国客家文化节将隔几年举办一次,刘兰芳很赞成:“没有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举办了文化节,周围城市,如惠梅港澳,省里的文化厅、旅游局,中国文联、中国民协等等,大伙儿都来了,没这个节,大家来干什么?”她说,中国客家文化节要继续举办下去,这对“非遗”的传承大有好处。而且,老百姓也高兴,是一项真正的文化惠民工程。

    

 罗杨(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

   进一步推动客家文化的大繁荣 

     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罗杨是第二次来河源参加中国客家文化节。他说,本届客家文化节与上一届相比,更加凸显客家特色文化,更广泛地展示了各地富有地方特色的客家民间文艺,进一步汇聚了海内外客属团体、文艺名家、商界精英,起到了弘扬客家文化、联络乡情乡谊的作用。

     罗杨表示,客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一支璀璨夺目的奇葩。在中国历史上一次又一次大迁徙的历程中,勤劳、勇敢、智慧的客家人铸就了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厚德载物的优秀品德,不断演绎和发展出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客家文化。客家人的身上凝聚了中华民族太多的优秀美德,客家文化也蕴含了中华文明太多的文明符号。所以,传承、建设和弘扬客家文化就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建设文化强国的不竭源泉和动力。

     他说,自己很兴奋地看到河源市委市政府自觉地、主动地担当起客家文化发展的重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主动把客家文化的发展纳入到河源的总体发展思路中,河源的人民群众主动地把传承客家文化作为一种生活的境界和追求。他相信,本次文化节将进一步促进河源与其他客属地区、团体的进一步交流和合作,推动客家文化的大繁荣。

    

白洁(广东省文联党组书记):

    积极拓展客家文化的生存空间

     广东省文联党组书记白洁认为,此次文化节是河源文化发展中的一件盛事,也是广东文化界的一件大事。她希望广东各客家地区要加强对客家文化的保护传承,不断创新拓展交流展示平台,为传承和发展客家文化创造更好的条件;广大客家文化传承者要大胆进行文化创新,以有效的实践来扩展客家文化的生存空间。

     白洁说,广东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区,客家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特色鲜明,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开拓进取的广东客家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岭南客家风情。这无论是从绚丽迷人的客家民居和服饰上,还是从多姿多彩的客家民俗和民间艺术上,都可以充分领略到。

     她表示,河源是全国为数不多的纯客家地区,近几年在挖掘、展示、弘扬客家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受到了各方赞誉。

王志红(广东省旅游局副局长):

客家文化与河源旅游深度融合

     广东省旅游局副局长王志红认为,中国第二届客家文化节与河源市第九届客家文化旅游节合并举办,既是客家文化与河源旅游深度融合的重要成果,也是宣传河源旅游和促进业界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借力这一平台,可以让更多的省内外、海内外朋友走进河源、阅读河源、了解河源、品味河源,在尽享山水旖旎风光、领略独特客家文化的同时,创造旅游合作发展的蓬勃商机。

     王志红说,河源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旅游业,以宽广眼界和战略眼光来谋划旅游发展,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有力政策,促进了旅游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旅游产业体系更加完善,旅游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旅游经济总量大幅增加,为全省旅游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客家古邑·万绿河源”的城市名片和旅游品牌已在广东省享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她希望河源以举办客家文化旅游节为契机,大力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推进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广东建设旅游强省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报记者 蒋安春

     市民说

让忠信花灯美名远扬

     看,4 名客家靓妹在前面快板唱花灯,15 名客家小姑娘在后面舞花灯,这是客家山歌大家唱晚会中的山歌快板《唱花灯》,唱曲优美动听,舞姿可爱动人。不过,这个节目中,让人惊艳的还有客家小姑娘们手里的花灯,那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忠信花灯。

     “我们忠信的花灯很有名。”11 岁的曾怡风是《唱花灯》的伴舞之一,对于家乡的花灯,她语气中透出一种骄傲。的确,忠信花灯以独特的造型,别致的装饰和丰富的色彩,集诗书画于一体,美轮美奂,连平县忠信镇更是名副其实的“ 花灯之乡”,这样的自信在所有民众的心中扎下了根。《唱花灯》的演唱者之一林秀巧是忠信少儿艺术团的老师,她说,《唱花灯》节目经过精心编排,把忠信的花灯融入到山歌及舞蹈中,为了此次演出,他们排练了一个多月,就是想利用这个全国客家人齐聚的时机,把忠信花灯的美名传扬出去。

     本报记者 郑婷影

    

客家山歌要传承

     在客家山歌大家唱演出比赛中,男女对唱的《哦嘿一声歌成河》赢得金奖,34 岁的海丰人曾宪元是其中的男声演唱者,他不仅唱得好,更是一位有力的客家山歌传承人。

     曾宪元毕业于星海音乐学院表演系声乐专业,是一名职业文艺工作者,从小就接触客家山歌的他,从2002 年开始正式演唱客家山歌。在他的眼中,客家山歌是一种有魅力、有生气的原生态民间艺术,应该让它从山里走上舞台,让更多的市民能够欣赏到客家山歌,将其传承下来。为了传承客家山歌,曾宪元与搭档张美红经常到深圳的学校里教学生唱客家山歌,从客家山歌的历史、乐理、意义,到舞台实践,他们用行动,为客家山歌的传承尽心尽力。“上舞台表演,把歌声传达到市民,也是一种传承。”张美红说,她与搭档珍惜每一个表演机会,只要有机会,再忙再累也要上。

     本报记者 郑婷影

    

 山歌融合交响有味道

     客家山歌、交响乐相信不少人都听过,不过,把客家山歌用交响乐语言来演绎,听起来会是什么感觉?不少市民表示,欣赏了“客家交响史诗—— 嘅歌”后,感觉耳目一新,十分有韵味。

     当晚,充满民俗风味的客家山歌与交响乐完美交融,共同构建了一曲古朴清新、气势恢宏、新颖独特的美妙乐章。

     “确实有韵味,给你一种深层的启示和一个有益的熏陶。我觉得能够把这种质朴的、原生态的山歌加进一些新的交响乐的元素,是一种创新,让客家山歌这个原生态的、民间的东西得到了发扬光大。”市民周木木说,客家山歌跟交响乐结合在一起很完美,把“下里巴人”跟“阳春白雪”融合,既高雅又贴近生活,十分有特点。晚会上,一首诙谐幽默的客家山歌《虚玄歌》给观众带来了不少笑声。演唱者之一杨圣玉告诉记者,在交响乐伴奏下唱山歌感觉很新鲜,“以前我们都觉得山歌怎么会和交响乐来合奏演出呢,好像牛头不对马嘴的,这次是第一次尝试,效果挺好。”

     本报记者 蒋安春






上一篇:共襄文化建设 东江文明与区域文化研讨会在和平县开幕
下一篇:赏客家精品文艺 品客家地道美食 影像中的客家文化节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