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在线订阅 | 汽车频道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专题报道 > 阅读新闻

市委书记何忠友在市委六届二次全会上的讲话


   为人民幸福而发展

       

        —在中共河源市委六届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何忠友

                        (2012年7月30日)

                
 

同志们:

   这次市委全会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认真分析和准确把握我们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按照市第六次党代会的部署和要求,研究如何做好今年下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下面,我受市委常委会委托向全会作报告。

    一、深刻领会精神,增强为人民幸福而发展的责任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是在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同志代表省委所作的报告,是指导我省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省党代会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不仅为广东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河源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当前,全省上下正深入学习贯彻省党代会精神,迅速掀起新一轮科学发展热潮。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在前段时间学习的基础上,结合河源市情、发展要求和工作实际,进一步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省党代会精神,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发展新路,切实增强为人民幸福而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特别要认真研究和落实好省党代会的重大战略部署,正确把握未来一个时期发展的方向、思路、目标、重点和要求,积极主动,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一)要通过学习省党代会精神,增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定性。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破解当今中国发展难题的有力理论武器。省党代会报告是科学发展观在广东具体实践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通篇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主旨要求和内涵实质。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推动科学发展顺应经济发展规律,是广东“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主题,也是河源加快发展唯一的路径选择。要准确把握我省正处于新旧发展模式交替的关键时期这一形势判断,更加明确发展生产力仍然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紧紧抓住坚持改革开放、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从严管党治党这未来一个时期推动广东科学发展的“纲”,深刻理解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核心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效率与公平等事关全局的重大关系,必须继续深化经济领域改革、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创新社会管理、强化民主法治的具体要求,进一步增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定性,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奋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二)要通过学习省党代会精神,增强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的自觉性。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高级形态,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五位一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省党代会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所作出的实施绿色发展战略、走生态立省之路等重大部署,是生态文明在广东的具体实践。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顺应自然发展规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广东未来一个时期的主线,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是我市在全省山区实现率先崛起的必由之路。要深刻理解生态文明发展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者有机统一的丰富内涵,牢牢把握提高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的紧迫要求,更加明确加快转型升级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进一步增强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的自觉性,增强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责任感,致力寻求支撑河源良性发展的产业新路,奋力探索欠发达山区科学发展的新模式,努力在粤北山区率先实现绿色崛起。

    (三)要通过学习省党代会精神,增强为人民幸福而发展的主动性。为人民幸福而发展,是省委书记汪洋对河源的期望和要求。省党代会报告贯穿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建设幸福广东顺应社会发展规律,是贯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任务;为人民幸福而发展是我们的崇高使命。要深刻理解幸福广东是物质富裕、安全和谐、生态优美、宜居宜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文明进步有机统一的丰富内涵,准确把握是否以人为本、是否为人民群众谋幸福这一检验和衡量我们一切工作的重要标尺,更加明确建设幸福广东必须突出改善民生、突出文化引领、强化制度保障、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的具体要求,进一步增强为人民幸福而发展的主动性,增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使命感,扎实搞好“基本民生”、保障“底线民生”、解决“热点民生”,把幸福变成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物质精神享受,让人民群众逐步过上富裕、文明、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好日子。

    二、更加解放思想,增添为人民幸福而发展的动力

    建市以来,历届市委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把上级精神与河源实际紧密结合,积极探索适合欠发达山区实际的发展路子,确定了一系列符合不同发展阶段环境条件的正确思路,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奋勇拼搏、艰苦创业,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飞跃,全市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历届市委不仅为我们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更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精神财富,我们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创新,苦干实干,努力把历届市委开创的发展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为全市人民创造更多更好、实实在在的幸福。

(一)更加解放思想,更新发展理念

  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前提性、根本性的转变。我们必须认识到,解放思想是河源实现赶超跨越的先导。作为后发地区,要在全省山区实现率先崛起,赶上甚至超越先发地区,就需要更加解放思想,以观念的超越促进发展的跨越。解放思想是河源破解发展难题的“钥匙”。作为生态发展区,要破解既要保护又要发展的难题,走好生态文明发展之路,没有太多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没有太多现成的路径可以遵循,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打破传统思想的桎梏,结合河源实际大胆探索、创新发展。

    要紧密结合我市的发展实际、干部的思想实际,推动思想解放、理念创新。当前,一些地区、一些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还不够深刻、行动还不够坚决,仍然存在重经济总量速度轻发展质量效益、重经济建设轻社会民生、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重群众物质需求轻精神文化需求、重自己主观努力轻群众客观需求等情况,对以上问题,我们必须坚决克服,树立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发展理念。树立永续发展理念。以全球视野、战略眼光、开放思维来推进河源理性发展、从容建设。不急于一时GDP总量和发展速度,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加快转型升级,发展生态经济,推动河源均衡、良性、可持续发展,确保子孙后代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树立全面发展理念。坚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城市与乡村统筹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互促发展,各大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推进“四大战略”,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全面发展。树立跨越发展理念。要胸怀理想,志存高远,按照生态文明发展要求,敢于瞄准世界先进标杆,充分发挥河源生态、资源、区位、人文和后发五大优势,创新“赶超型”发展模式,推动河源“三大崛起”,实现科学跨越。

(二)加快转型升级,调整经济结构

    加快转型升级是事关广东前途命运的一场硬仗,也是事关河源能否崛起的一场大战。转型升级不是发达地区的专利,作为欠发达地区的河源,转型升级更要主动作为、积极有为。如果我们不主动、不及时转型升级,今后发展的代价就会越来越大、空间就会越来越小,就有可能被长期锁定在产业分工的低端,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就会进一步拉大,河源要在全省山区实现率先崛起就是一句空话。因此,要切实增强转型升级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加快转型升级作为河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抓好落实。

    坚持“好”字当头、“快”字为要,把提高增长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第一位,加快转型升级,强化绿色发展,推动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低端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从低端传统产业向高端现代产业转变。着眼当前,河源必须树牢“工业富市”意识。无工不富,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现代化,加快工业化进程、做大做优经济蛋糕仍是我们的第一要务。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生态型、资源型特色工业,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发展壮大“四新”产业,着力构建结构优、附加值高、竞争力强、具有河源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河源奔康致富。放眼长远,必须树牢“生态强市”意识。河源最大的优势和最强的竞争力就是生态。要创造性地利用好、发挥好这一优势,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生态经济,积极发展健康服务、节能环保、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幸福导向型产业,创造更多更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最终推动河源由“富”到“强”。

(三)坚持生态文明发展,实现绿富双赢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的重大战略部署。生态文明发展,是传统发展的理性回归,是河源发展的必然选择。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是一项需要我们探索实践的伟大事业,必须因地制宜、开拓创新,闯出一条适宜河源山区实际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发展新路。

    科学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的关键所在。只发展不保护,或是先发展后保护,往往会付出更大的代价甚至难以弥补,是对子孙后代资源和财富不负责任的透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只保护不发展,仅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但经济长期落后,就难以为环境保护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不利于更好地保护,也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发展是第一要义”的要求。要坚决克服将两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思维和做法,充分认识到,保护是为了发展,发展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保护促发展、以发展促保护,这是生态文明发展的根本要求。要积极护绿添绿,促进生态良好。一方面,精心呵护好青山绿水,自觉拒绝高污染产业,主动完善环保设施,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以节能减排和降低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合法权益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培育建设好青山绿水,大力推进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大幅增加优质“绿量”、水量和空气量,以绿色增量提升生态环境的质量。发展绿色经济,促进生产发展。防止低层次、粗放式、掠夺式的开发和贱卖资源。坚持高起点推动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大力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高竞争力的资源深加工产业和绿色产业,创造更多的绿色GDP。推动绿富双赢,促进生活富裕。通过推动发展与保护的良性循环,实现更好绿水青山、更多“金山银山”,实现绿富双赢,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百姓,促进百姓经济收入增加、人居环境改善、幸福指数提升。

(四)勇于拼搏奋斗,全力争先进位

   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取得较快发展,但跳出河源看河源,全省各地百舸争流、千帆竞发,形势逼人、形势催人,我们仍面临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激烈竞争局面。今年上半年,我市GDP比去年同期增长9.2%,工业增加值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资、外贸出口总额则分别负增长1.2%、16.9%和0.7%。对此,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审时度势,增强加快发展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以“三赛”活动为抓手,充分调动全市上下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凝心聚力,拼搏奋斗,全力争先进位。要坚决破除小进则满、安于现状的自满思想,树立居安思危、抢抓机遇的发展意识,努力在全省新一轮发展中赢得先机;坚决破除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的僵化思想,树立改革开放、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力求在破解发展瓶颈中大显身手;坚决破除“坐等靠要”、贪图安逸的依赖思想,树立敢想敢干、奋发有为的创业精神,竭力在推进“三大崛起”中创造大业;坚决破除怕苦畏难、得过且过的懒散思想,树立雷厉风行、攻坚克难的实干作风,奋力在为百姓谋福祉中干出实绩。

   幸福河源是发展目的,解放思想是动力源泉,转型升级是发展路径,生态文明发展是实践形式,拼搏奋斗是兴业之本。把握好这五个方面,就明确了我市贯彻省党代会精神的行动要求,就明确了为人民幸福而发展的理念思路。

    三、推进“四大战略”,夯实为人民幸福而发展的基础

    生态经济、宜居城乡、善治河源、文化河源是今后五年我们的重大发展战略,生态经济是幸福的基础,宜居城乡是幸福的依归,善治河源是幸福的保障,文化河源是幸福的支撑,四者有机统一于为人民幸福而发展的具体实践。

(一)突出绿色转型发展,谋划打造“广东绿谷”

    河源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紧邻珠三角的良好区位等优势,有广东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供学习,具有后发优势。我们要发挥和利用好这些优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转型升级,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将河源谋划打造成“广东绿谷”。

   “广东绿谷”,是我市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的重要载体,是谋划河源未来发展的重要抓手。我们要依托25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这一核心区,着力培育发展绿色产业群,把“广东绿谷”打造成我市经济崛起的“发展之谷”;严格保护生态环境,不断提升环境质量,把“广东绿谷”打造成我市绿色崛起的“生态之谷”;坚持绿富双赢,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广大群众,把“广东绿谷”打造成我市人民奔康致富的“幸福之谷”。如何建设好“绿谷”,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我们积极探索、科学规划,大胆实践、主动作为,坚持不懈地扎实推进。

     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坚持突出集群、特色、高端,推进工业集聚式、集群式、特色化发展。以省市共建光伏产业基地、新一代移动通信终端制造业基地和省级手机、电子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省级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手机)示范基地为依托,以中兴通讯、广东汉能、旗滨玻璃等大项目为带动,大力培育发展高技术含量、高知识集聚、高附加价值、高竞争能力的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培育壮大新电子、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产业。树立“卓越科技、产业领袖”的目标追求,加大力度扶持一批重点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培育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和上市公司。按照“优势区域、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先发展”的原则,推进资源科学合理、依法有序开发,做大做强太阳能光伏产业、新型陶瓷建材、稀土储备和应用加工、水产业等专业基地。充分利用市场倒逼机制和鼓励引导政策,推动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突出绿色、有机、品牌,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高起点规划建设灯塔盆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扶优扶强一批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一批“菜篮子”基地、休闲农业观光基地和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加快市农副产品批发中心建设,推进农业标准体系建设,推动特色农产品扩规模、深加工、创品牌、闯市场,进一步打响“万绿河源、绿色食品”农业品牌。注重拓展农业功能,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推动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巩固和发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发展特色林业产业。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突出休闲、健康、文化,推进旅游业品牌化、高端化、国际化发展。大力培育前景广阔的生态旅游新产品,积极发展森林健身游、温泉养生游、乡村休闲游、文化体验游、自驾车游等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大力引进旅游大项目、旅游龙头企业,高标准规划建设万绿生态旅游度假区、东江·DD庄园、东江源温泉、御临门温泉二期、康泉18国际生态旅游城、希尔顿酒店等重点旅游项目。加快游客服务中心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城市旅游功能,不断改善游客服务环境。设计开发具有河源特色的旅游工艺品,规划建设旅游购物中心和特色街区。注重文化的挖掘、策划和包装,增加旅游文化含量。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打响“客家古邑、万绿河源、温泉之都、恐龙故乡、红色经典”旅游品牌。

    大力发展生态服务业。突出创新、知识、信息,打造“河源服务”。发挥我市生态、区位、成本等优势,借助当今迅猛发展和日益普及的互联网技术,大力发展立足河源,面向全国、全球生产销售或参与专业化分工,知识密度高、消耗资源少、创造财富多的生态服务业,着力培育服务外包、网络服务、创意设计、现代物流、健康服务、电子商务等一批生态服务业基地,将生态服务业打造成我市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整合和共享信息资源,发展信息服务业,推动建设“智慧河源”。谋划发展具有河源特色和生态服务业属性的幸福导向型产业,积极推动相关产业战略研究论证。加快东江商贸物流城、市商业中心、义乌小商品批发城等建设,发展专业商贸物流市场。

(二)突出集聚集约发展,提升园区质量效益

    工业园区是我市实现“工业富市”的希望所在。要推进园区产业集聚发展、资源集约利用,不断提高园区建设、经营和管理水平,切实提高园区质量效益,加快打造“效益园区”。

    全力加快园区建设,夯实产业集聚平台。工业园区是发展的平台。要完善工业园区考核评价办法,引导园区按照“三赛”的要求,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一区六园”集聚产业的能力和水平。引导园区联动发展。以建设环珠三角新兴产业聚集地为导向,创新合作开发机制,探索“四区”(市高新区、源城工业园区、东源工业园区和紫金临江、古竹工业园区)联动发展机制,加快形成特色突出、功能互补、合作共赢的工业发展新格局,提高园区发展区域整体竞争力。提升园区建设水平。着力破解融资难题,加快推进市高新区三期、四期和各县区工业园二期建设,提升园区承接能力。尽快完善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园区土地集约化开发和商业化经营、园区设施市场化运作和社会化管理。

     鼓励各园区发挥优势,错位发展,市高新区要全力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源城转移园要创建省级示范性产业转移园,东源、和平转移园要创建省级专业性产业转移园,紫金、连平工业园区要争取尽快认定为省级产业转移园,龙川工业园区要千方百计摆脱被动局面,形成全市“一区崛起、六园争辉”局面。以园区建设为推动,加快富县强镇步伐。加快园区科技创新。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创建、申报国家级或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创新机构,争取国家级科研机构和重点实验室在河源建立分支机构。完善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相结合机制,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促进形成有利于创新的财税政策体系和投融资环境,形成多元化创新投入体系。

     强势推进项目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项目是发展的支撑。要把项目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全力以赴加快项目的建设。加快开工建设一批项目。对已具备开工条件的项目,积极协助破解“融资难”、“用地难”、“征拆难”等问题,落实重点项目领导挂钩责任制,加大对重点项目的“一对一”服务,全力攻坚,扫除障碍,确保项目按期开工建设。确保竣工投产一批项目。对已开工在建项目,加大协调督办力度,咬准时间节点,逐周、逐月、逐季抓落实,确保项目如期竣工投产、尽快达产达效。特别是要加快推进今年省、市重点项目和“十件实事”项目建设,确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精心策划储备一批项目。结合优势资源和产业发展规划,在新型工业、高效农业、文化旅游、城市开发、基础设施等方面,精心策划一批项目,严格按照项目审批要求,高标准做好前期各项工作,及时主动为未来储备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增强发展的后劲。

     强化“一把手”责任,兴起招商引资热潮。招商引资是发展的关键。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招商引资摆在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建立“一把手”抓招商的工作机制,落实领导挂钩联系招商项目制度,在全市形成大招商、招大商、招好商的浓厚氛围,掀起新的招商引资热潮。突出产业链条招商。针对每个重点产业,都要成立由党政领导牵头的招商领导小组,组建专业招商队伍;建立全市招商目标企业资源库、工业园区土地和厂房信息资源库、外出乡贤数据库,增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围绕“四新”等新型高端产业,瞄准产业链高端环节和关键缺失环节大力招商,推动项目招商向产业招商转变。下半年要重点开展中兴通讯上下游产业链、矿产及水资源产业、乡贤回乡创业专题招商活动。突出以商引商。鼓励现有企业牵线搭桥,引进商界朋友,落户河源投资发展;大力引进商会、行业协会成员企业抱团落户,形成“引进一个、招来一批、带动一片”的磁场效应。突出增资扩产。对现有企业加强分类指导,提供个性化服务,推动一批企业通过达能达产、技改创新、开拓市场、上市融资等形式增资扩产,促进企业做大做强。突出激活民间投资。消除民营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拓宽民资投资领域,引导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发展,鼓励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并规范发展民间融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三)突出特色提质发展,建设优美宜居城乡

     要按照“强化功能、提升品质、突出生态、宜居宜游”的要求,突出客家、生态、山水等特色,推动城市提质扩容和乡村洁净优美,丰富内涵、提高品位,建设宜居宜业幸福家园。

    推动跨江发展,促进提质扩容。全面落实“三规融合”,实现各方面、各层次规划有效衔接。从战略高度进一步拓展和优化市区发展空间,推进中心城区“东拓西优、南扩北连、中心提升”;重点推进跨江发展战略,坚持科学规划、从容建设,把江东片区打造成交通便捷、配套完善、景观优美、产业层次高,支撑我市未来发展和区域竞争的重大平台。加快推进老城区改造。推动各县城、中心镇提高城市规划、经营和管理水平,拉开小城镇发展框架,建设完善城镇公共设施和服务,增强城镇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

    坚持生态优先,让城乡更美丽。推进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加快建设完善城镇、工业园区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加快完成市区截污工程和东江教育城污水管网过江工程;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加强重要水源地水质保护和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启动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点,积极推进创建省级林业生态市,全面开展“十年绿化河源”行动,加快推进“一灭三改”森林碳汇生态工程和生态景观林带工程建设,规划实施珠江清洁水系(东江)、新丰江水库等水源地保护、沿江重要绿化带、北部连绵山地等重点生态工程,强化生态安全,提升生态环境。巩固“创卫”成果,推动各县创建国家级、省级卫生县城,推行城市卫生网格化管理,建立长效化、精细化城市管理机制,抓好市容市貌、道路交通、市场秩序等专项整治,创造洁净有序的城市环境。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推动森林围城、引水入城,加快“公园城市”、“万绿水城”建设,高水平建设客家文化公园,打造“中国风格、岭南风貌、客家风情”的现代山水园林城市。广泛开展幸福村居创建活动,加强农村建设规划管理,推进生态文明村和名镇名村建设,全面开展“大清洁、乡村美”农村清洁工程,建设具有浓郁客家特色的“如画乡村”。

     致力宜居宜业,让生活更美好。坚持将人本理念、便民思想融入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以及城市各项公共设施设计建设中。加快建设完善城乡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积极推进城乡绿道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快推进汕湛、大广、汕昆、粤湘、东环高速公路建设,加快国、省、县道改造升级,完善全市路网规划;建设完善连接工业园区道路,改造提升重点景区景点旅游公路;加快滨江大道二期、迎客大桥建设,推进沿江中路、兴源路、长堤中路、建设大道等城市道路升级改造,打通纬十四路、红星东路、东江东路等一批“断头路”;加快城南客运站建设,尽快开通河源至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客运专线,启用异地城市候机楼;大力发展城乡公共交通。加快电网规划建设,全力推进重点输变电工程建设,提高供电能力和质量。

     融入文化元素,提升城市品位。城市的魅力源自于文化底蕴,城市的竞争以文化论输赢。要将保护和弘扬地域特色文化贯穿于、融入到城市规划建设的全过程,注重传承历史文脉,保留城市历史记忆,加强对城市历史街区、建筑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建设一批彰显地域特色文化的城市建筑,设置一批展现我市历史文化积淀和地方风情的城市雕塑和景观小品,展现城市浓郁的历史文化特质和地方特色风貌,增添城市文化底蕴,提升城市的美誉度和吸引力。

(四)突出传承创新发展,加快建设文化河源

     丰富的历史文化是一笔宝贵财富,是发展潜力所在。要突出文化引领,加快建设文化河源,提升文化软实力,推动河源文化崛起。
 
    推动教育事业优质发展。优先发展教育,加大经费投入,全力推进创建教育强市,不断提高教育发展水平。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完善学前教育办园体制;积极发展特殊教育,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确保市博爱学校如期建成开学。巩固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加快推进规范化学校建设和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巩固提高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成果,推进创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加快市卫生学校新校区建设,确保如期建成开学。提升优化东江教育城,打造集教育、培训、科研、创新于一体的教育文化产业基地。实施强师工程,加强师德建设和教师培训,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强教育督导,推动基础教育学校内涵发展、质量提升。

      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全面落实建设文化河源规划纲要,积极保护和传承客家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恐龙文化,大力挖掘客家传统文化资源,打造客家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重点加快市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科技馆三期等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进县区“三馆一宫”建设;繁荣发展群众文化,认真组织开展“欢乐广场、百姓舞台”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和送戏下乡惠民活动,积极开展民间特色文化活动;繁荣发展社会科学。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加强重点文物和名胜古迹保护和修复,深化河源“两地”文化的研究挖掘,推动龙川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及和平、紫金申报中央苏区县。加强文化人才培养,造就一批文艺创作表演、文化创意经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文化人才。创作一批具有河源特色的文化精品佳作,扩大河源客家古邑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落实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积极动员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农业、商贸、旅游、制造业等融合发展,重点扶持打造文化休闲旅游、娱乐展演、恐龙文化创意、传统手工艺制作、现代传媒、出版印刷等文化产业,开发一批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的文化产业项目。开展特色文化产业园区的研究和规划,鼓励县区规划建设若干特色文化街区。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充满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

      推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突出“创文明城市,建幸福家园”主题,切实抓好和扎实推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各项工作,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窗口、文明家庭、文明 社区等系列创建活动;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主流文化建设,凝聚社会共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不断提高全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力争2014年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2017年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五)突出包容和谐发展,建设善治幸福社会

   要顺应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生活的新期待,高度关注民生,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发展普惠型民生福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弘扬“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新时期广东精神,在全社会培育工作上积极进取、生活上知足常乐、心态上理性平和的良好心态,增强发展的包容性和社会的和谐度,提高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民生保障力。扩大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工作。完善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下岗职工、特困家庭、留守儿童、残疾人等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加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创造条件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完善工资、福利正常增长机制。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健全社会救助、援助体系。高标准完成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做好新一轮扶贫开发准备工作,构建政策保障、产业发展、转移就业、多元投入等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继续抓好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促进移民安稳富裕。

     实施惠民幸福工程,增进社会满意度。加大力度落实今年“十件实事”。切实解决城市贫困家庭和农村低保家庭学生读书难问题。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鼓励全民创业,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加快推动市人民医院二期和市妇幼保健院二期建设,启动市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建设,推进乡镇卫生院标准化改造,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和异地务工人员医疗保障问题。创新人口服务管理机制,强化优生优育,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改革创新住房保障制度,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加快推进农房改造,着力解决城乡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问题,改善异地务工人员居住条件。加大水利建设投入,推进中央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城镇防洪堤、中小河流治理、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建设,加快城镇水源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提高防洪防灾能力,保障群众生产生活。大力推进市区水源工程和万绿湖直饮水项目。推进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建设,提升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增加发展包容性。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加快简政放权步伐,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强化乡镇政府政权建设职能和社会服务功能。加快完善市、县两级社会管理机构,完善镇、村两级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强化村(居)委员会自治功能,推进创建“六好”平安和谐社区,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和服务管理能力。深化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社会组织扶持孵化基地、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社会信誉好、组织管理好、服务能力强的社会组织,把工、青、妇等群团组织打造成枢纽型社会组织;尽快明确转移社会管理和服务项目,确定购买服务项目目录;建设社会工作人才培育基地,加强社工队伍建设。完善县、镇、村三级综治信访维稳工作平台,及时妥善处置化解各种不稳定因素,高度重视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征地拆迁、林地权属争议等问题,切实保障群众合法权益;推进网络参政问政制度化,加强对网络虚拟社会的引导和管理,畅通民意诉求表达渠道。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健全“打黑除恶”等打击违法犯罪长效机制,建设“平安河源”。加强流动人口、特殊人群的管理和服务,完善异地务工人员融入当地城镇的制度设计。扩大公民对公共事务管理的参与度,建立健全利益相关群体之间的协商机制。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完善公共安全管理和应急机制,健全和落实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启动省矿山救援河源基地建设。

    四、狠抓责任落实,强化为人民幸福而发展的保障

     为人民幸福而发展,关键在于抓落实。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在抓落实上强责任、想办法、出实招,奋力开创我市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一)弘扬新时期河源人精神,提升发展凝聚力

     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和艰巨繁重的任务,我们要以“胸怀理想、艰苦奋斗、务实创新、众志成城”的新时期河源人精神引导、鼓舞和激励人民,凝聚全市人民合力创大业。要胸怀理想,善谋大事。有想大事、干大事的雄心壮志,谋大事、抓大事的气魄胆识。要把为人民幸福而发展作为我们的理想追求和执政大事,作为我们的决策依据和行动指南,时刻警惕脱离群众的危险,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去思考问题、确定思路、制定政策,充分考虑人民的期盼和呼声。要艰苦奋斗,敢干大事。河源的现状决定我们这一代仍是创业的一代、“栽树”的一代。我们要有长期吃大苦、耐大劳的思想准备,敢于负责和担当,责任面前不推诿,压力面前不逃避,困难面前不退缩,排除一切困难,想尽一切办法,把为人民幸福而发展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要务实创新,能干大事。天下大事,实干为要。坚决克服浮躁心理,时刻警惕精神懈怠的危险,以开拓创新、敢闯敢干的昂扬锐气,“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实干作风,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为河源崛起闯出一条新路子。要众志成城,干成大事。人心齐,泰山移。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凝心聚力,心无旁骛,形成聚精会神谋发展、万众一心干事业的生动局面和强大合力。

      (二)打造优良发展环境,提升竞争软实力

    环境就是竞争力,环境就是生产力。没有良好的营商环境,要加快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必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精简、高效、廉洁的服务型政府,打造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打造支持发展的政策环境。加快以备案制为主的企业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宽入严管”的企业登记管理新体系,降低市场准入成本。及时清理和修改影响发展的政策规定,全面清理和规范涉企行政收费,重点在市场准入、经营范围、土地使用、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等方面制定有吸引力的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要认真研究、用足用活用好国家、省的政策,积极帮助企业争取上级的政策和资金扶持。

     打造透明高效的政务环境。按照“放权、简政、服务”的要求,积极稳健地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并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加快网上审批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并联审批,促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和网络化;加快完成审批事项纳入行政服务中心及行政审批电子监察平台工作,建立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实现实时在线监察和督查督办。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抓好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大力整治庸、懒、散,狠刹“吃、拿、卡、要”,特别是对涉及企业、群众办事的重要部门、重点岗位,开展随机抽查暗访,公开曝光和严肃处理负面典型。

     打造诚信守法的市场环境。深入开展“三打两建”工作,严厉打击制假售假、欺行霸市、商业贿赂等违法违规行为,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切实为投资者创造公平公正、竞争有序、诚信守法的市场经营环境。深入推进打击“三违四抢”和非法采矿工作。坚持边打边建、以打促建,加快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引导企业强化自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培育法治、诚信、效率、公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环境。

      打造创新创业的人才环境。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的体制机制,构建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大力引进和集聚高素质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重视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尤其是引进和培养我市产业发展急需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加快构建人才资源开发管理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企业人才服务平台,为各类人才居住、培训、医疗、职称评定、社会保障、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提供良好环境,使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大力改善工业园区及周边的工作生活环境,使工业园区成为吸引和集聚各类人才的高地。

    (三)实行目标责任管理,提升干部执行力

      只有执行有力、落实到位,科学的决策才能变成发展的成果,美好的蓝图才能变成幸福的生活。要强化目标责任管理和考核,使各项工作任务人人有目标、人人有责任、人人抓落实。

      坚持科学考核。认真组织开展好“三赛”活动,强化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促进各地各部门强化工作责任,盯住目标任务,查找差距不足,明晰对策措施,确保责任落实到位、任务顺利完成。对省下达的考核任务和市委、市政府的重大部署、重点工作,各级各部门要定目标、定措施、定时限、定责任、定人员,做到级级有任务、人人有责任、事事有落实。

      强化监督问责。完善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督查督办机制,发挥党委政府督查,人大、政协视察,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等形式作用,加强对各级各部门执行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促使各级领导干部在抓落实上想办法、出奇招,在求实效上动脑筋、出高招,确保政令畅通和执行有力。完善和落实问责制度,对工作措施不得力、工作责任不落实、目标任务未完成的单位和领导干部,要坚决实行问责,让不干事的人“闲不起”、不执行的人“坐不住”、不作为的人“懒不得”。

     加强激励鞭策。坚持以实为首、以绩为准,注重在“三赛”活动中考验、考察干部,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部门要运用好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结果,让善于科学发展的人上、不会科学发展的人让、阻碍科学发展的人下,让敢于善于抓落实的人上、不愿不会抓落实的人让、阻碍影响抓落实的人下,形成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和领导干部抓落实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

     (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升党组织战斗力

    办好河源的事情,关键在各级党组织。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不断在干事创业中锤炼战斗力,在狠抓落实中体现战斗力,在为民谋福祉中提升战斗力。

     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加强和改进对人大、政府、政协的领导,推进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完善重大决策前充分协商、广泛听取社会反映和意见的制度,落实市委政治协商规程,探索实行民意调查和专家咨询制度,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加强对统一战线及群团组织的领导,充分调动和凝聚社会各界的发展动力和干事合力,充分发挥人民团体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作用。进一步做好双拥共建工作,密切军政军民联系。推进法治河源建设,加强依法治市工作,弘扬法治精神,坚持严格执法,增强法律威慑。

      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各级党组织要牢固树立党建“主业”意识,切实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年”工作,全力推进基层党建创新“书记项目”工作,认真整顿问题突出的村级基层组织,加快推进“两新”组织党组织建设;加强城乡党组织互动,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制定发挥党代表、全委会委员和全委会作用的规则,深入实施党代表任期制和试行党代会常任制,全面推进党代表工作室规范化建设。加强以农村、社区、企业、学校、社团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建立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完善村干部的激励和保障机制,推动建立农村事务监督委员会,增强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工作,注重从优秀青年中发展党员,开展新一轮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能力。巩固提高创先争优活动成果,在“三赛”活动中发现和树立一批典型。完善从优秀工农群众中选拔公务员和领导干部的机制,扎实推进以重视基层导向、加强基层历练为主要内容的“双基建设”,鼓励和引导党员干部在基层创先争优、创造佳绩。

    坚决惩治和预防腐败。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具有河源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发挥市预防腐败局的作用,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完善权力运行监督机制,加强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特别是要加强对关键领域、重点部门、核心环节及“一把手”的监督。推动廉政关口前移,对重点领域、重要岗位开展廉政约谈、函询、巡视;推动廉政重心下移,加强对乡镇、村(社区)政务、财务的管理和监督。强化“制度防腐”,注重制度建设,形成凭制度用权、靠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的格局。加强廉政教育,认真抓好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和“三纪”教育,加快推进反腐倡廉教育“四个基地”及阮啸仙、邓缵先故居爱国主义和廉政教育基地建设,弘扬“万绿清风”廉洁文化,推进廉洁河源建设。加大违纪违法案件查办力度,严厉惩处腐败分子,坚决纠正各种不正之风。

   同志们,为人民幸福而发展,事业崇高,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要以贯彻落实省、市党代会精神为动力,更加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创新,坚持真抓实干,推进科学发展,为河源人民的幸福而拼搏奋斗,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上一篇:开拓进取,推进地税事业高平台上新发展
下一篇:滨江大道二期有望明年建成通车 市区到高新区更方便快捷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