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江大道二期有望明年建成通车 市区到高新区更方便快捷
滨江大道二期效果图。
鞭炮齐鸣,庆贺动工。本报记者 陈仕平 摄
2012 年12 月28 日,位于市区东江沿岸的市防洪减灾工程暨滨江大道二期项目举行动工仪式,现场没有锣鼓喧天,没有彩旗飘扬,也没有摆设鲜花和铺设红地毯……然而,这里人声鼎沸,掌声不绝于耳。当天,市领导彭建文、李扬达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在群众饱含热情期盼的热烈掌声中,为项目动工推杆。滨江大道二期项目的动工,意味着我市中心城区“南扩”的发展战略再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
最快明年建成通车
滨江大道是我市7 条市政重点道路建设项目之一,2010 年,继滨江大道一期建成通车后,不少市民对于 “全面贯通滨江大道”的想法愈加强烈。对此,我市从2011 年到今年连续两年将滨江大道二期工程建设作为政府“十件实事”之一,加以推进。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滨江大道二期如广大市民所愿,正式拉开了建设的序幕,最快可在2014 年建成通车。
据介绍,滨江大道二期建设内容包括河道堤防整治、河堤景观道路工程、排水工程以及附属桥涵、交通、照明、绿化工程等。其中,河堤景观道路工程南起高新区科技三路,北至迎客大道,和已竣工通车的滨江大道一期衔接,道路总长约 5.36 公里,按照城市Ⅰ级主干道设计建设,设计时速60 公里,混凝土路面,双向6 车道,路宽52 米;市防洪减灾工程按防御50 年一遇洪水的标准建设,工程范围从迎客大道路口延伸至七礤河口。
市高新区到市区只需10分钟
实际上,滨江大道二期的建设,不仅是河源城市“南扩、东拓、北连、西优”这一发展规划的迫切需要,而且对市高新区今后的发展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往返市区与市高新区,交通拥挤、乘车不便,可能是许多在市高新区的务工人员时常讨论的热点话题。据了解,目前从市高新区沿河源大道行驶至市区约有15 公里,由于沿途交通信号灯较多,混合交通状况较差,市民乘坐公交车大概要花上30 分钟,自行驾车基本需近20 分钟。
不过,这种状况很快就能得到解决。到2014 年,滨江大道全面贯通后,全长仅10 余公里,且双向6 车道,按照设计时速60 公里计算,从市高新区到市区,走完全程只需10 分钟。
时间和空间距离的改变,与促进区域之间的发展是成正比的。源城区区长何伟良表示,该项目的建设,对打通新、老城区与市高新区的交通联系,进一步优化市高新区投资环境,拉动经济的快速发展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
“今后,滨江大道的全面贯通,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相当于将市高新区融入了市区的范围,对市区与市高新区加快形成‘10 分钟经济圈’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市高新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认为,这不仅可以为市高新区招商引资提供更多便利,还能够为务工人员及居民提供更便利的交通。
缓解河源大道压力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市区人流车流等急剧增加,河源大道市高新区至河源海关段交通频繁,通行能力低、通行速度慢等问题日益突出。为此,我市早在2009 年启动市区7 条重点市政道路建设时,就确定了进入市区的大量客流,主要从粤赣高速公路桂山出口,沿迎客大道、滨江大道进入市中心的基本构想。
这一“基本构想”,在滨江大道一期建成通车至今,逐渐得到实现。 “走滨江大道,既方便快捷,又能欣赏两江四岸美景。”两年来,这种感受成了不少市高新区上班族的深切体会。“不过,由于滨江大道尚未全面贯通,其对河源大道乃至老城区交通状况的改善作用,还不能发挥到极致。”家住老城区明珠华庭周边的市民刘女士感叹,目前驾车到市高新区只能享受滨江大道一期短短几分钟的车程,从迎客大道转入河源大道后,还是免不了要承受交通拥堵之苦。
可喜的是,随着项目的动工建设,这种作用将在不久之后得到充分体现。何伟良认为,该项目的建设,对加强新、老城区与市区南部区域的交通联系,舒缓河源大道的交通压力,都有相当大的作用。
促进南部东江西岸发展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按照规划,滨江大道二期将途经源南镇风光、榄坝、白田村等地段,那么,当滨江大道全线贯通后,能否对沿线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呢?
答案是肯定的。市土地储备中心主任朱振良表示,作为我市城市发展战略中“南扩”核心项目之一,该项目的建设,不仅有利于推动项目所在的源南镇风光、白田、榄坝等三个村的发展,还有助于带动城市建设“向南扩”,促进市区南部东江西岸的发展。
而这种积极作用,风光、白田、榄坝等三个村的体会将会是最深刻的。
“目前,以上三个村常住人口及流动人口超过2 万人,但出行道路仅有河源大道和东环路,其中前往市区的居民普遍选择河源大道。然而,处于这三个村西边的河源大道,并不能对这些村起到明显的辐射带动作用。”源南镇镇长袁瑞林认为,滨江大道建成后,可以直接辐射带动这些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尤其对沿线区域土地的开发和利用能够起到快速“ 催化”的作用,从根本上提升土地的商业价值,这对于该片区域未来发展房地产、商贸业等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袁瑞林的判断,并非虚言。按照规划,风光村安置小区将建在滨江大道边上,白田、榄坝村将建在城南客运站附近,而该客运站距离滨江大道仅200 米左右。待该项目全面竣工后,该片区域的发展前景可见一斑。
更重要的是,“南扩”作为城市发展战略中重要的一步棋,我市已做好了该区域的长远规划。据朱振良透露,该区域南部即靠近市高新区的片区将作为工业园区用地,而北部将重点发展房地产、商贸业等。
40万平米景观带是亮点
作为项目内容之一,河堤景观工程将与道路工程同步推进,建成后与滨江大道一期景观工程相互辉映,让市民出行时如在画中游,享受舒畅惬意的感觉。但与滨江大道一期景观工程不同的是,滨江大道二期河堤景观工程预留了40万平米的沿江绿化用地。
40 万平方米的绿化用地是什么概念?副市长李扬达说,作为广大市民的休闲娱乐胜地,市文化广场及客家文化堤廊加起来约有27 万平方米,那么,把40 万平方米的绿化用地建成一个沿江公园,其美妙程度显然不言而喻。
记者了解到,对于这40 万平方米绿化用地,我市将按高标准、高档次的要求设计建设,力求将其打造成为市区最漂亮的沿江公园。“以后要是兄弟城市的客人来河源参观,就带他们到这里欣赏江边美景。”当天,市长彭建文在现场这样表态。
滨江大道背后的故事
“5 年了,滨江大道二期终于实现了动工,这是五年磨一剑啊。”当天,李扬达在项目动工现场发出这样的感慨。
滨江大道的故事,得从2008 年谈起。
当年,一场金融危机在大西洋彼岸爆发,迅速向世界各地蔓延,地处粤东北山区的河源同样未能幸免。然而,恰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市却化 “危”为“机”,推出了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五路一桥”。至此,滨江大道犹如一粒“种子”,准备迎接春天的甘露。
2009 年11 月,这滴价值近20 亿元、相当于河源当时一年家当的“甘露”,经过一年时间的酝酿,终于滴落,滨江大道首期工程等5 条市政道路同时破土动工。
一年后,滨江大道首期如期竣工通车,为市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然而,更为广大市民所期待的滨江大道二期,却在面临着征地拆迁、资金紧缺、配套资金不到位等不利因素的情况下,被迫停留在了前期准备的状态之中。
尽管如此,我市并未产生过放弃的念头,反而在2011 和2012 连续两年将其作为“十件实事”之一,全力以赴加以推进。
在此期间,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市领导为该项目奔波劳碌的身影。 2011 年3 月,刚到河源履新一个月的市长彭建文就率队到项目现场调研,要求各级有关部门要充分做好资金筹措、征地拆迁、规划设计等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彭建文已为推进该项目召开汇报会、进行现场办公等超过10次。
2012 年,资金的问题,终于在通过积极与中铁一局建立合作关系的基础上,采用BT 合作方式解决了。与此同时,摆在政府面前征地拆迁的难题也在市领导及有关部门的反复研究下,以“实行产权调换”的方案,得到了村民的一致认同。
本报记者 吴志坚
上一篇:市委书记何忠友在市委六届二次全会上的讲话
下一篇:我市扶贫“双到”工作取得全面胜利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