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让民生体育惠及老百姓
市民踊跃参加健身活动。
每天早上6 点多,58岁的退休干部李玉桃就早早出门了,她先到广场跟一群参与健身的朋友跳健身操或打打太极、扭扭秧歌,9 点钟再到老年大学参加舞蹈班、音乐班的学习,下午会在家里看碟学习一些健身操舞新的套路,晚上则跟朋友或家人到外面散散步。对于每一天,李玉桃都觉得自己过得“很幸福”。
而这种“幸福感”正是参与健身带来的——运动,让生活更幸福。近日,2013 年全市体育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转变体育发展方式,着力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大力推动幸福体育发展。“幸福”与 “体育”,传统概念里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词语合二为一;幸福体育,将以李玉桃式的样本渗透进河源的角角落落。
观念 :向着民生体育转变
过去一年,我市紧紧抓住春节、劳动节、全民健身日等重要节假日,举办了“为爱远骑”自行车活动、羽林争霸赛、第四届钓鱼比赛、少儿三棋百杰赛、畅泳东江等一系列场次特色鲜明的健身活动,在全市掀起全民健身活动高潮,进一步丰富市民群众的文体生活,参与体育运动的市民也越来越多。
如今,无论早晨还是傍晚,我们都能在运动场、广场、公园看到跑步、打球、跳舞、骑自行车的人群。这些矫健英姿,已经成为槎城一道道美丽的风景,让人直观地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活力。
根据《河源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 年)》,我市计划到2015 年,参加体育健身的人数比例要达到45%以上,让更多的人把体育健身当成一种基本生活方式。
今年,我市体育部门将致力于推动体育发展理念从“重成绩、重奖牌”向“以人为本、服务民生”转变;体育发展格局从“突出竞技体育”向“以群众体育为基础、竞技体育为带动”的全面发展转变。
设施: 农民健身场将扩大
在东源县仙塘镇文化体育广场内,跳健身广场舞是村民们农闲时的主要体育休闲活动。“在晴好的日子里,早上6 点起来,在广场健身一个多小时,然后回去干活。” 村民徐阿姨说,镇里没有太多的健身设施,但自从体育广场建好后,跳广场舞便成了村民们健身、娱乐的主要方式。仙塘镇的情况在河源并不少见。大力推动公共体育场地建设,完善乡镇的农民体育健身设施已列入了我市近年来的具体工作中。
目前,全市已有29 个乡镇拥有自己的农民健身场所和设施。根据《河源市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规划(2011-2015 年)》,到 2015 年,我市100%的乡镇要建有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并形成一定规模的乡镇体育组织网络和体育骨干队伍,促进乡镇农民体育健身活动经常开展,使农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显著增加。今年,我市将完成8 个乡镇农民健身工程,年底前超过1/3 的乡镇将拥有农民健身工程,农民休闲健身场所将进一步扩大。
副市长朱蔚蔚在会上提出,乡镇农民健身工程是全民健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积极推进我市乡镇农民健身工程工作,让体育成果惠及每个河源百姓。
管理: 推动公共场馆对外开放
市体育局负责人说,体育部门的工作人员要从事务性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摒弃“完成任务”、“办比赛”、“办活动”式的单纯、被动的工作理念;要“跳出体育看体育”,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市民群众生活需求的层面去思考体育工作,进一步转变体育发展方式,提升服务民生水平。
接下来,河源或参照广州、深圳等城市的做法,制订出台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管理办法,提高各类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开放率和利用率,还要积极推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公众开放。
此外,为推动群众体育工作向纵深发展,市体育局还将打造具有河源特色的群众体育精品。依托河源“山、水、湖”的优美风景,将推动集体育、休闲于一体的绿道体育带建设,不断完善绿道体育带的健身设施配套建设,合理设置绿道休闲体育驿站、生态体育活动站点;积极开发绿道体育活动项目,组织健步走、健步跑、健身展示等绿道体育健身活动,将绿道体育带打造成为具有河源特色、省内领先的群众体育示范基地和全民健身休闲旅游基地。
本报记者 谢素德 文/图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