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 阅读新闻

一次性发泡餐具将可生产使用 多方盼出台回收机制

     

在市区,发泡餐具被随意丢弃。

      国家发改委今年2 月下发通知,一次性发泡餐具(以下称“发泡餐具”)5 月1 日起全国可以公开生产使用。这一通知发布后,立即引来各界关注。

      发泡餐具的确方便了市民生活,但产品难以自然降解,且缺乏回收机制,一度对水质、土壤造成污染,成为城市管理的顽疾。国家发改委在3月份给出的解禁理由显示,发泡餐具用后可回收,实现资源再利用;当前的社会环境已发生变化,随手丢垃圾的行为大幅减少。河源市场情况如何?有关部门将如何监管?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

      发泡餐盒随处可见

      连日来,记者在市区走访发现,不少餐档酒楼都在用发泡餐盒,他们也可通过经销商任意购买。有商家、市民表示,发泡餐具公开使用与否并不影响自己的生活。

      在大同路、长安街,不少餐档门口摆着白色餐盒,等待食客打包。当记者问及是否了解发泡餐具的危害,市民曾先生不无疑虑地说,现在不少餐具既没有标明厂家和日期,也没有质量保证可言,有时候也会吃到一股泡沫味,但因其使用方便却常常被忽视。

      在另一家餐档,记者发现成堆发泡餐盒,其包装的塑料袋除标注生产工厂等模糊信息外,并没有质量合格证和“QS”标识。而对这种劣质餐盒,该餐档老板却坚称质量不错,并坦言,发泡餐具购买价格便宜,由餐档免费提供给食客。

      方便,加之免费使用,既有利于餐档经营,也受到食客欢迎,这是发泡餐具拥有市场的主要原因。但这种关系公众健康的餐具,其批发却十分随意性。在华达北街某批发部,销售的发泡餐具多达 20 种,其中,质量一般的35 元一袋(500 个),质量好的则30 元一袋(200 个)。该批发部老板表示,发泡餐具多用于餐饮店、路边摊,批发数量很大。

      “发泡餐具原料低廉,一个发泡餐盒成本不足一毛钱。”市食品安全监督所所长温旭辉表示,采购发泡餐具属经营行为,监管部门通过向餐档索证索票的方式,确保从正规渠道进货,如果餐档存在一次性餐具来源不明和抽检不合格,将依据规定处罚。

      安全令人堪忧

      一些地下工厂生产的发泡餐具,缺乏产品标准和质量保证,其安全状况令人堪忧。据了解,使用这种发泡塑料餐具盛装温度超过 65℃的热食或开水时,发泡餐具的毒素会浸入食物,危害人体健康。

      业内人士指出,不少发泡餐具生产企业在被禁期间转入地下生产,这给监管和处罚增加了难度。“地下工厂为了有个好卖相,甚至会添加工业石蜡等材料。”温旭辉希望,广大市民增强环保和卫生安全意识,自觉摈弃发泡餐具。记者了解到,市区兴源路某餐饮企业为市民有偿提供塑料餐盒,并提醒不能直接加热,不少市民乐于接受此种服务。也有市民习惯自备餐具,或使用餐饮企业提供的消毒餐具,减少了一次性发泡餐具的使用。

      呼吁建立回收机制

      记者了解到,发泡餐具产品标准、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条件及回收机制,目前国家质检总局正准备起草准入文件,让发泡餐具真正实现重新上市。而我市相关部门目前未接到具体通知和规定。

      有专家和餐饮企业呼吁,应尽快建立包括发泡餐具、非发泡餐具在内的回收体系,同时参考国际通行的“谁污染谁负责”原则,由管理部门向发泡餐具厂家按标准收取污染治理费,作为回收利用的经费,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

      “我注意到媒体报道的‘上海模式’。”温旭辉表示,上海曾实施 “三分钱”工程,要求企业每生产一只一次性发泡餐盒即缴纳3 分钱回收费用,但效果不理想。

      记者获悉,我市目前没有此类持证生产企业,也没有建立发泡餐具的回收机制。针对该项监管,市发改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需通过多部门合作,理顺发泡餐具监管流程,加大管理力度,保障群众健康。

      本报记者 周秦 文/图






上一篇:我市将组织考核组考核验收各县区“打偷采”行动
下一篇:3 个手机和配件企业签约落户市高新区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