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推进民生工程建设 办好“十件实事”惠泽老百姓
创文送戏进社区丰富居民文化生活。
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使群众病有所医。
【政策亮点】
今年,省委省政府颁布公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以下称“《决定》”)中提出,到 2020 年,粤东西北地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或超过全国同期平均水平。在民生福祉方面,要推动社会事业发展进步,保障底线民生,实现城乡居民基础服务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立覆盖全社会、惠及全体公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到2020 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实现比2010 年翻一番,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实现区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在省级财政支持力度上,2013-2017 年省财政将通过整合资金存量、新增财政预算、增加融资渠道等手段,5 年内统筹安排资金6720 亿元,大力支持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其中,在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上,省财政安排资金2177 亿元,支持粤东西北地区的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保就业、文化体育、公共交通、住房保障、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管网建设等,加快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在市委六届四次全会上,我市提出,下半年将狠抓社会民生实事进展,千方百计筹措民生资金,确保各项民生实事落到实处,重点要加快“十件实事”进度,大力推进教育“创强”和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以增加村集体收入、贫困户脱贫、农房改造为重点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完善和落实以技能培训、自主创业为主的就业扶持政策,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各项民生工程的建设。
【核心提示】
“你是我天边最美的云彩,让我用心把你留下来,悠悠地唱着最炫民族风……”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在市区客家文化公园宽阔的广场上,《最炫民族风》的优美旋律回响在广场的上空。市民们结伴前来,在站好队形后,纷纷扭腰、摆胯、踢腿、旋转,踩着旋律翩翩起舞。整齐的舞蹈画面吸引了众多行人驻足观看,不少人也纷纷加入其中,挥舞着汗水,绽放幸福的笑脸。
这一场景不过是我市居民日常生活的一个片段。一个地区的加快发展,其最终目的并不是单纯为了发展经济、积累财富,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是不断改善民生、增进百姓福祉,让百姓安居乐业、充满幸福感。近年来,我市时刻关注民生热点,坚持每年为群众办好十件民生实事,为民造福,坚持为人民幸福而发展,托举百姓的“幸福梦”。
民生关注惠民生暖民心
按照经济学的“木桶理论”,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取决于木桶中那块最短的木板长度。如果一边经济高速发展,一边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民生问题依旧凸显,那么,民生问题最终将成为居民幸福感缺失的一块短板。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目的,也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近年来,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市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我市坚持每年为群众做好十件民生实事。在今年河源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上,《2013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继续把为民办理“十件实事”作为民生建设的重要抓手,明确要完成部分市直中小学改扩建工程、提升城乡就业水平等民生事项。为确保办理实效,我市还对“十件实事”办理工作实行“亮灯”制度,加强考核,严格问责,凡办理进度达不到要求的各县区、各责任单位,将被亮“黄灯”。凡被亮“黄灯”的单位必须向市政府做出书面说明;连续两次被亮“黄灯”(转“红灯”)的单位,单位主要负责人要做书面检讨;年终被亮“红灯”的单位,建议相关部门取消该单位及主要负责人评优资格。
改善民生要落实到真金白银上,目前,各项民生事业进展顺利,民生类支出持续增加,社会民生得到改善。一隅可观成效:今年1-7 月,全市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 83.43 亿元,增支15.8%。其中,用于节能环保、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农林水事务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69.5%、49.4%、33.2%、17.4%和16.9%。在日前召开的市委六届四次全会上,我市对上半年的民生事项进展情况进行了总结,并表示,下半年,将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盯住民生实事抓进度,以为人民负责任的态度,重点加快“十件实事”,确保各项民生实事落到实处,努力把民生实事办得更好、让人民群众更满意。
民生事业顺民意谋福祉
走进市区兴源东路邦民堂药店,药品货架上的药品按照类别整齐摆放着,导购员耐心地询问客人的购药需求,并根据实际情况介绍相应的药品。作为我市首家药品平价商店,与别家药店不一样的是,兴源东路邦民堂药店里有一个平价药品专营区,在该专柜有500 多种平价药品,全部以低于同一药品市场均价5%以上的价格销售。每每买药,市民彭女士总会跑到该药店,她笑着说:“比其他药店便宜好多,可以省很多钱!”市物价局价格管理科科长刘绍棠表示,今年我市还将逐步扩大平价药店的覆盖面,年内将完成15 家平价药店的建设任务,其中市直3家。
药品平价商店的建设,让市民更方便地购买到质优价廉的平价药品,切实减轻群众药费负担,是我市继农副产品平价商店建设后,推出的一项稳价惠民措施,也是政府调控物价的重要举措,更是我市关注社会民生发展的缩影。推进社会民生事业的发展,是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我市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作为政府的奋斗目标,扎实开展 “民生建设年”,实施“七大工程”,扎实推进就业社保、教育惠民、文化建设、文明创建、人民健康、平安河源、社会管理工程,凝心聚力打造民心工程。上半年,全市社会民生有力推进,“十件实事”进展顺利,新增就业岗位3 万多个,教育“创强”工作加快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全面启动。下半年,我市还将继续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完善及落实就业扶持工作,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加强文化河源建设,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文化河源重传承促和谐
文化是社会进步的源泉,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以民为本、文化繁荣是古今盛世的基本特征。《决定》中提出,要加快发展公共文化事业,提升文化对经济振兴的推动力,加快推进文化惠民项目建设,加大对基层、社区和农村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建设功能完善、网络健全、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而近日,由市委宣传部、市创文办、市文广新局主办的“弘扬客家文化,建设文明社区”——创文送戏进社区文艺演出则是推进社区文化,营造和谐、欢乐的社区文化氛围的一项举措。
8 月20 日晚上,在源城区黄子洞社区的文体广场上,欢乐的歌舞、幽默的小品、悠扬的客家山歌等节目精彩上演,赢得观众欢笑声不断。据了解,此次演出节目有紫金花朝戏、和平采茶戏、龙川木偶戏、龙川杂技、连平春牛舞、客家山歌、表演唱、小品等,另有市歌舞团创作的宣传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主题节目3 个,居民足不出 “区”可以观赏到各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这也是对我市非物质文化品牌的一个推广。
此外,为推进文化河源建设,完善和提升现有文化设施功能,作为我市未来的文化地标,总投资5.35 亿元的“四馆两中心” (市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文化交流中心及河源报业传媒中心)正在抓紧推进中。据了解,今年,市财政共安排了1.1 亿元用于项目建设,首期850 万元启动资金已全部到位。市图书馆已于6 月28 日奠基动工;市文化馆、博物馆、档案馆、文化交流中心以及河源报业传媒中心各项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将于年底全面开工建设。
【结语】
天下之大,民生为重;百姓疾苦,枝叶关情。从学有所教、病有所养、老有所养、住有宜居、困有所助 ……我市关注民生事业的脚步从未停歇。民生工程,是德政工程,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我市将趁粤东西北振兴发展的东风,下半年盯住民生抓进度,以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努力办好民生实事,让群众走进“春天里”,让幸福指数不断攀升,托举百姓“幸福梦”。
本报记者 刘曦/文 陈仕平/图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