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两个字,在你心中重几何?
国庆节普天同庆,主干道沿街商铺、企业、机关等单位本该悬挂红火而鲜艳的五星红旗,悬挂“庆祝国庆”的横幅。可今年的国庆,记者走访市区部分单位企业发现,除政府部门、学校以外,升挂了国旗的机关和团体很少,有些单位都只有光秃秃的旗杆,看上去像“避雷针”,连以前最常见的“庆祝国庆”标语也没了,而商铺、企业也看不到国旗与横幅标语,更多的是用促销广告取而代之。
“市区国庆节难觅国旗与国庆标语”这一现象,引起了人们对于“爱国方式” 的思考。时代在发展,人们心中的“国家”的分量似乎在悄然变化,针对“国家是什么”、“应如何爱国?”这一话题,记者近日采访了不同年代的4 个人,他们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
老一辈革命者 爱国是一种付出
“金色的阳光洒在中国大地。带着沉甸甸的收获,共和国迎来64岁华诞。在这举国欢庆的日子里,我们分享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光荣与梦想,感怀对于伟大祖国的责任与使命。”记者见到吴观齐时,他和东江纵队、粤赣湘边纵队老战士联谊会老战友正在学习人民日报的国庆社论《为现代中国凝聚梦想力量》。
吴观齐,退休老校长,今年81岁,是东江纵队、粤赣湘边纵队老战士联谊会的秘书长,他说,自从1999 年他申请加入东江纵队、粤赣湘边纵队老战士联谊会以来,每年的国庆,他们都要学习人民日报的国庆社论。“通过集中学习,老战友们忆想当年,感叹祖国的发展,有一种自豪感。”
对于吴观齐这一辈人来说,爱国是一种情感,是一种选择,更是付出。在他们这代人心目中,国就是家,为了祖国,可以冒险;为了祖国的发展,也可以拼命,因为他知道,只有国家强大了,整个民族才安全,家庭才会幸福。吴观齐回忆,解放战争时,他小学还没毕业,就毅然加入了地下党组织,当起游击队交通员,为共产党员送信。送信是一件危险的事,当时只有10多岁的吴观齐却做到了,而且还立了功。有一次,他被国民党抓了,并遭遇无情的严刑拷打,但他就是不愿透露任何消息。无奈之下,国民党准备第二天对他进行处决,幸好,解放军及时出现救了他。
新中国成立后,吴观齐作为立功交通员被推荐上了初中,毕业后从教,当了34年的校长至退休。从教时,他总爱把自己的经历告诉学生,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共和国同龄人 爱国是要珍惜当下
“以前在部队,国庆节要升国旗唱国歌,要办晚会。今年的国庆,我在家教我读小学的孙子唱国歌。”同样对祖国有着浓厚感情的郑涌波是和新中国共同成长的一代,生于1949 年11月的他笑称自己是“差点叫国庆”的人。
郑涌波的童年是在饥苦中度过,而他也在红色教育的熏陶下长大。少年的他,成为一名光荣的边防兵,人到中年,赶上改革开放的他毅然下海,经过艰苦奋斗,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说,自己是幸运的一代,童年的经历练就他吃苦耐劳的性格。人到中年又遇到大好的政策,而这一切,都是祖国的恩赐,是国家给了他们如今幸福的生活。几十年来,看新闻联播成了他晚餐的必备配菜,看着中国越来越强大,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裕,他心中有无比的自豪感,也非常感恩。而他也知道,这幸福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
看到年轻一代不关心政治,他觉得可以理解,他还会用自己的行动带领着晚辈。例如,在厉行节约号召下,他除了自己响应外,还呼吁全家人勤俭节约,他说,这也是爱国的一种表现。
80后、00后 国庆最大意义是放假
出生于1988 年的龙川籍独生女小彦说起爱国来,就没有那么的热血澎湃。她说,对于国庆节,最大的印象在幼儿园,当时,老师在手工课上教大家制作五星红旗,小朋友摇着国旗放学回家。
但对于如今参加工作的她而言,国庆节最大的意义就是放假。这不,当记者问到 “国庆节”时,小彦说得最多的是去哪玩,见了哪些朋友,她把国庆纯粹等同于假日;而回答“爱国”的问题时,小彦则把 “国”等同于“家”,更多的是表达对家庭工作的热爱。小彦坦言,自己从不和朋友聊政治,不会看新闻联播,即使看新闻也很平和,因为觉得自己不会牵涉其中。
与小彦一样把国庆节日当成假日还有河源一中的初一新生小曼,她是00 后的代表,这是对祖国没什么概念的一代,她甚至不知道新中国成立是哪一年。如果非要把自己的生活与“ 爱国”联系起来,小彦觉得是学校每周一的 “升旗仪式”,但她坦言,对于她与许多同龄人来说,“升旗仪式”更多的是例行公事,有时候因为怕晒怕累,并不情愿参加。
记者手记
爱国是信念,需点滴践行
爱国是一个永恒的、恢宏的话题,爱国又是一个生动的、具体的话题。如果说爱国是一种思想,那么对不同的人群,在不同的年代,可以有不同的内涵。今天是和平年代,爱国不再是枪林弹雨中的出生入死,然而,爱国也不该是大而化之的口号,不该是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的“口头爱”,更不是置身事外的自我。
对待“国庆”的态度其实就是 “爱国”的一个缩影。国庆作为假日,出国旅游也好,在家休闲也好,购物、远足、狂欢……你如何度过,都是个人权利,不能更不应干涉。不过,作为节日的国庆节,它应该凸显其特有的文化内涵,要彰显公民对国家的自豪感。但是,我们不难看到,如今不少地方契合节日特质的“国庆活动”仍显单调,载体过少且流于形式,不少年轻人更是把国庆单纯地等同于假日,等同于一种福利待遇,所有这些,都是人们爱国意识日益淡薄的表现。
学生好好学习、成人爱岗敬业,固然是“爱国”,但这远远不够。在国庆这一天,我们不妨多想些“国”少想些“庆”,缅怀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追忆一代代人踩过的前行足印,时刻地纪念与思考,积淀出国家主人翁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激发出现代公民的责任感和义务感。爱国这个崇高的信念,需要点点滴滴的践行,只有这样天长日久的“ 打底”,到了祖国需要我们挺身而出的关键时刻,才会有义无反顾。
本报记者 郑婷影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