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到”扶贫政策让村里交通条件改变 越来越多人打算返乡
“哔,哔,哔——”晌午时分,随着清脆而有节奏的哨子声,原本隐蔽在山林间的成百只鸡,仿佛是听到集合令的士兵,纷纷从山林的各个地方跑出来,飞扑向吹着哨子的 “将军”——养鸡场的场主邹文忠(见右图),争先恐后抢着食物。
邹文忠是东源县叶潭镇箭坑村人,前年7 月,毅然决然抛下深圳的生意返乡创业,积极投身家乡经济建设发展。邹文忠告诉记者,多亏第一轮“双到”扶贫政策修通了回乡的道路,村里面貌大为改观,因此带动了他投身家乡经济建设发展。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谋划回乡发展。
扶贫修好致富路
是何原因让一个跳出“农门” 的人又心甘情愿地回到农村呢?邹文忠说,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修好了回乡的村道。据悉,箭坑村(自然村)隶属东源县叶潭镇峣嶂村(行政村),该村地处贫困山区,交通不便,群众生产生活相当困难。村民邹关辉告诉记者,原本村里通往街镇中心的路是泥巴路,路面状况很差。一旦遇上雨天,只能靠徒步两小时去街镇。由于行路难,连带着箭坑村周围的格坑村、洋塘村、中心村等自然村的村民也都纷纷选择离开。由于村里无人居住,有些村早已断电。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重要部署,省外事办公室于2009 年6 月开始对口帮扶东源县叶潭镇峣嶂村。在充分了解峣嶂村的情况后,省外办多渠道筹集资金,共投入资金230 多万元,在2010 年便将峣嶂村长约7 公里的通村公路进行水泥硬底化建设。由于该条道路只通到格坑村,后来村里再自行筹措资金,将这条硬底化道路继续延长至箭坑村,彻底改变了贫困村的交通条件,结束了祖祖辈辈身居大山村民出行不便的历史,为改善生产生活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邹关辉高兴地说: “现在我骑上摩托车,20 分钟就能到街镇了,太方便了。”
毅然返乡办农场
由于之前村道不通,生产生活条件困难,22 岁的邹文忠在1990 年就离开了家乡,外出务工。2010 年,他随亲戚回乡扫墓惊讶地发现:路,通了。由于路通了,村里有人开始发展农村经济,几户村民集合开始发展柚子种植基地。看到此情此景,并且从报纸上获知国家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利好形势,邹文忠心动了。“与其在外务工,还不如回家办山林农场。” 这一念头的兴起,却立刻遭到身边人的反对。
“他们都说我自讨苦吃,大家都是想着走出来,怎么还会想着走回去?”然而,家人及亲朋好友的劝阻并未打退邹文忠的热情。2012 年7 月,他毅然改行,孤身一人回到生活环境艰苦的村里,发展山林农场。凭着一股热情和倔劲,邹文忠开始回村开垦荒山林地,自己搭房子,建鸡舍,开始进行山地鸡饲养、果树种植、鱼塘养殖。为了便于养殖,他干脆搬到山上跟自己养的鸡住在了一起。
越来越多人打算返乡
如今,在邹文忠的农场里,记者看到,羽毛金黄的鸡在草丛、山间、鱼塘旁自由奔跑,取食山林中的青草、昆虫,饮着山泉水。据邹文忠介绍,由于没有经验,一切都是自己摸索。经过1 年多的发展,目前,农场里已成功养殖了3 批山地鸡,正在进行第4 批的养殖。同时,他还种植了柚子、山楂等果树,并开挖鱼塘进行养鱼。对于日后的发展,邹文忠表示,自己经验不足,将多向种养能手讨教经验。他希望能将家庭农场越办越大,做一个农家乐山庄,让来者可以烧烤、钓鱼、吃美味的山地鸡。
由于道路畅通了,随着邹文忠回迁发展的举动,有些原本已迁出的村里人也开始打算返乡。站在自家简陋的房子前,邹文忠一脸高兴地指着后山说:“那里也有几户人家打算搬回来了,正在弄房子。”他说,如今,东源县供电局已同意今年给村里复电,相信生活会越来越好。
本报记者 刘曦 文/图
上一篇:我市摆近百场文体大餐让市民欢度春节
下一篇:市委组织部慰问挂钩帮扶群众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