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 阅读新闻

河源文化特质: 中原血脉 客家气质 岭南风韵

  

     9月10日,在2014年市委党校秋季主体班上,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善平向学员们作了一堂主题为“提高文化自觉,推进文化崛起”的专题讲座。讲座从文化的力量、文化的窘况、文化的特质、文化的崛起这四个方面,阐述了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和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推进河源文化崛起之方略。尤其是首次对河源文化特质进行了概括提炼,即中原血脉、客家气质、岭南风韵。

     刊发吴善平同志的讲座部分内容,一方面,冀各界有识之士踊跃建言,进一步厘清河源文化特质之概念及其定义,以利于进一步梳理河源本土文化的起源和形成过程,以及它的生存状态和它所具有的多方位的现代价值;另一方面,冀唤起更多的人对文化的自觉性和觉悟,在全社会逐渐形成大气候,为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提供可靠的基础与保证,推进河源文化崛起。

(注:因篇幅所限,讲座中“文化的力量”和“文化的窘况”部分的内容,在此编发时未予收录。)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文化建设推上了一个新高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建设,各级各地亦然。具体到我们河源来说,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四大战略”、推进“三大崛起”,文化建设都占有一席,这从战略高度上确立了文化建设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在推进河源文化崛起的进程中,我们有必要厘清河源的文化底蕴特质,以期探寻文化崛起之路径。

 

河源文化底蕴特质

 

每个民族、每个国家、每个地区,其文化都有自己的历史底�和风情特质。河源的文化底蕴特质,概括起来是:中原血脉,客家气质,岭南风韵。

 

1.中原血脉

 

客家先民是中原人,是由中原汉人演化为汉族客家民系。上古时代,岭南地区就有人类居住,但在秦朝之前,与黄河、长江流域相比,岭南地区的文明程度属于相当落后的蛮夷之地,秦始皇派兵平定岭南之后,中原地区的文化进入了岭南地区,岭南地区的文明才得到了开发。“赵佗是南下干部第一人”,赵佗率军驻扎龙川,使人上书秦皇“求女无夫家者三万人,以为士卒衣补”。“秦皇可其万五人”,这是北方人向岭南移居的第一批移民,也是最早的客家先民。这批人来到岭南之后不久,中原地区即发生了陈胜吴广起义,赵佗拥兵关隘,统一南岭,建立南越国,自封南越王。南越国存在近百年,来自中原地区的秦朝将士及他们的家属只能滞留在岭南地区安居生息。到汉武帝时,南越国归并汉朝,这些人留下的子孙也不可能再回到北方,名副其实地成为他乡之客。笔者曾写《丽人南迁咏颂》一诗:秦平百越颁皇旨,万五佳人别故乡。涉水攀山翻五岭,经风浴雪到东江。佗军营帐传歌鼓,山寨烟岚送酒香。夜半遥瞻秦月语,长留南岭拓边荒。

 

此后,在中国历史上有几次大规模的北人南迁,第一次是三国及南北朝“五胡乱华”之时,不少中原人为避战乱而南迁;第二次是隋唐时期,因北方匈奴及其他外部入侵,加上唐末发生黄巢起义,致使大量北人离乡背井,避乱南方;第三是宋朝期间,先是宋室南迁,由北宋转为南宋,再后来忽必烈派兵驰驱南下,南宋朝庭又从长江边退到广东,许多中原人民和大批的皇室贵宦及商贾文人随朝庭来到了南方;第四次是元末明初,因政权更换,中原地区的许多民众再一次为避战乱南迁。这几次大规模的北人南迁,隋唐以前的南迁北人都是以平民为主的,人数居多,却缺乏文化底蕴。宋元之后的北人南迁则不同,他们除了一般平民外,还有不少官宦人家、文人骚客和仁人志士,特别是宋朝,当时中原文化非常繁荣,北人南迁是随官府朝庭不断南移而进行的,他们不仅人来到南方,还带来了浓厚的中原文化,从而提升了客家人社会地位和文化品位,促使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繁荣。2000多年来,许多中原文化人到河源为官或游历,传播中原文化,卢纶、韩愈、苏轼、苏辙、李纲、杨万里、吴潜、祝允明、王阳明等名家都留下了诗文。

 

客家文化传承了中原文化,这在河源家训中得到集中体现。近年来,市委宣传部组织开展了家训挖掘搜集活动,共搜集到有关家训稿件1000多篇。河源有350多万人840个姓氏,几乎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祖训家规。“遗儿千秋富贵,莫若良言一句”。这些家训,文体多样,或口口相传,或刊布族谱,或镌刻祠堂廊柱,或寓于花灯和民间艺术。家训内涵丰富,涵括了遵纪守法、和睦亲邻、孝敬父母、祭祀祖先、关爱家庭、修身齐家等,传承了中原传统文化之精髓,集中体现了“十德”,即是仁、义、礼、智、信、忠、孝、俭、和、廉。如连平忠信镇司前村村民大都姓吴,自祖上洪武年间落户至今600多年,世世代代都恪守家训:一厚伦理二尊王法三救急难四和乡里五勤本业六莫非为七周贫乏八谨祭祀。又如,连平县颜氏家族一家三代为官,四人当上巡抚,曾在五个部、十个省任职,被誉为“一门三世四督抚,五部十省八花翎”,代代恪守颜氏家训――“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2.客家气质

河源是纯客家地区,有340多万客家人,是客家人最早聚居地。客家先民因离乡背井扎根在南方的穷乡僻壤、边远山区,面对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披荆斩棘、艰苦创业,开辟客家新天地,铸造了坚韧不拔的客家气质。河源作为客家古邑,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包括客家民居、客家礼教、客家歌舞、客家美食、客家方言等,尤其是客家精神。

 

――客家围屋遍布城乡。围龙屋、走马楼和四角楼、八角楼,如林寨四角楼、仙坑四角楼、谦光楼、德先楼、乐村石楼等。河源有许多古村落,被省评定为广东古村落20个,其中和平林寨还被评为广东最美十大古村落。林寨四角楼数量多、特色明、历史久、价值高,全国少有,非常珍贵。

 

――客家民俗独具特色。中原古俗与岭南风俗交融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民俗,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照料着人们的生活,慰藉着人们的心灵,演绎着人们的悲欢离合。包括饮食、服饰、居家、劳动、节庆、礼仪、禁忌、祭祀等,尤以添丁、金榜、乔迁、花烛、立灶、寿诞、丰收、节庆等“八喜”最为特色。

 

――客家艺术丰富多彩。有舞龙、舞狮、龙凤舞、木偶戏等民间文艺活动,有紫金花朝戏、忠信花灯、客家山歌、龙川杂技、和平采茶戏等众多客家文化遗产。

 

――客家方言古朴地道。岭南三大文化孕育了三大方言,即客家话、潮汕话、白话。河源客家话则有客家古音和客家新音之分。

 

――客家精神代代相传。客家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与客家历史与文化的发展演变关系密切。客家人来源于中原汉民族,是“北方强者的血统”,经历数次大迁徙,颠沛流离,世事多艰使客家人培育了自己独特的精神特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不屈不挠。即是“硬颈”精神,含有执着不怕死的意味。正是这种性格,客家地区涌现出洪秀全、孙中山、叶剑英等人物。河源涌现东江三杰阮啸仙、黄居仁和刘尔崧,使河源成为中国革命策源地之一,包含“三个最早”:全国最早开展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地区之一,全国最早开展农民运动的地区之一,全国最早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地区之一。

 

刻苦勤俭。“逢山必有客、有客必住山”,客家先民历尽千辛万苦和艰难险阻,锤炼了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精神。

 

勇于开拓。客家人历经6次大迁徙扩展到岭南,而后又到台湾、南洋及美洲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有1亿多客家人及其后裔。河源就有海外华侨和港澳人150万人。

 

崇文重教。“唔(不)怕一时穷,就怕唔读书”,“耕田唔怕草,读书唔怕考”,崇文重教,耕读并举,读书知礼。历史上河源出过70名进士、239名举人,71名武举人,古成之是岭南第一进士,并出过探花榜眼。

 

3.岭南风韵

 

在先秦以前上千年时间历程中,古龙川就有着良好的人文地理条件,南越先人所处的原生态文化时期就与外来文化交融。在连平县大湖镇境内发现高栋遗址,为古人类在此烧制陶器的窑址,属于新石器时代偏早阶段。在佗城坑子里,出土了陶器鸡形壶,是新石器晚期至商代的器具。在龙川多个地方,专家还发现了米字纹陶,这是越国贵族使用的东西。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兵南下统一岭南时,在龙川设县而治,是岭南建县最早的县,赵佗为首任县令。当时龙川管辖的范围包括现在的粤东北全部、粤东、粤中、粤北、赣南、闽西南的部分地区,幅员辽阔,地广物博。岭南三大家之一、清代文人屈大均提出“广东之文始尉佗”的论断。

 

赵佗被誉为“开发岭南第一功臣”,河源成为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自此,中原地区先进的思想、文化、农业和手工业技术进入岭南,中原人并与当地越族人一起开发龙川。赵佗实行“和辑百越”、“汉越杂处”的施政理念,促进中原文化与百越文化大碰撞,催发了岭南文化2000多年发展的浩荡春潮。岭南第一进士古成之,首倡岭南文化,为岭南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岭南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成为华夏文化一奇葩。岭南文化大体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广东文化由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组成,融汇贯通又各自具有风格。到了近代,岭南得风气之先,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多种文化思潮交错而织成绚丽多彩的画面,成为中国政治、思想、文化革命和发展的先导。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到康梁变法,再到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岭南文化始终是中国近现代政治革命的重要代表和领导力量。岭南文化主要有开放、兼容、创新、务实等特征。这些特征,在河源客家人身上都得到体现。

 

推进河源文化崛起

 

文化崛起对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历史上,汉唐的崛起在于文化,其最终衰落也在于文化。明朝的崛起只有经济上崛起而没有文化崛起。当前,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经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但文化崛起还任重道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近几年来,党中央从民族振兴、实现中国梦的战略高度,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文化崛起。在此背景下,我市如何推进文化崛起,笔者认为必须着力做好如下五方面:

 

1.护好文化之根

 

近几年,我市围绕挖掘特色文化尤其是“两地”文化,保护修善了佗城、林寨、紫金苏区、龙川中央苏区、阮啸仙故居等一批文化遗产,创作古邑情客家亲、红色河源等一批文艺精品,举办了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中国客家文化节、忠信花灯节等一批文化活动,编辑出版了客家古邑文化丛书、古邑客家电子杂志等书刊,推出了一批“两地”文化研究成果,推动了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有效地擦亮了“两地”文化品牌,扩大了河源文化影响力。今后,我们要进一步重视传承弘扬“两地”文化,讲好河源故事,擦亮文化品牌,着力构建客家风情、岭南风格、河源特色的文化体系。

 

一是保护修缮好。我市乃广东文物大市,有文物点2714处,属文物保护单位的有477处,全市馆藏文物5.1万件(套),有集恐龙蛋化石、恐龙骨骼化石、恐龙脚印化石“三位一体”的恐龙遗址和创吉尼斯世界纪录的1.5万多枚馆藏恐龙蛋,有大批古遗址、古墓葬、古城池、古井、古塔、古民居、古桥、古庙、古亭、古寺庵和古代石刻等。龙川县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授予“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与此同时,还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65项,国家级2项――紫金花朝戏和忠信花灯,省级4项。要推进一批文物古迹、名人纪念场馆、古民居古村落的保护修缮。

 

二是研究挖掘好。深入挖掘客家文化、红色文化、恐龙文化,打好基础,丰富内涵。建设家训长廊,诵家训、赏书法、观奇石三位一体。

 

三是开发利用好。把特色文化融入到城市规划建设之中,融入到道德修身教育之中,融入到文化产业发展中,融入到旅游产品开发中。近几年来,我市特色文化产业有一定发展,但总体来看,规模仍不大,水平不高,资源开发利用不够,主导产业不突出,缺少龙头文化企业和名牌文化产品。今后要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发展文化休闲旅游业、文艺演出业、恐龙文化创意业、传统工艺制造业。

 

2.砌好文化之基

 

近几年我市文化设施建设有较大进展,新建了一批公共文化设施。但对照省达标要求,我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还有较大差距。有的还未建,有的未完善,有的未发挥作用,有的则被挪作他用乃至卖掉。我们必须正视问题和差距,全力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至2015年,市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达到中型馆(国家二级馆)以上标准。各县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达到国家小型馆(国家三级馆)以上标准。乡镇(街道)文化站达到省三级站以上标准,行政村(社区)文化室达到“五有”标准,“农家书屋”覆盖到每个乡镇和行政村。近年来,市政府正在加快建设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档案馆和报业创意基地。

 

3.塑好文化之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对河源来说,就是要传承中华文明,弘扬客家精神,使之成为文化之内核,城市之气质。家训所�含的“十德”,是传统文化精粹,客家古邑之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要义。要倡导市民知“十德”、行“十德”,从点滴入手,从小事做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转化成为我们的日常习惯,成为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从而提高市民素质,铸就文化之魂。

 

4.固好文化之本

 

文化发展,需要一批人才去引领。文化的竞争,主要是文化人才的竞争。只有在文化人才队伍上形成优势,才能在文化生产、经营、管理和发展上具有竞争力。要广开才路、唯才是举,在培养人才上不懈怠,在选拔人才上不拘格,在引进人才上不短视,在留住人才上不小器,强化河源文化人才基础。

 

5.造好文化之势

 

(1)利用故事造势。从国家层面要讲好“中国故事”,从河源来说要讲好“河源故事”。挖掘故事吸引人,佗城、林寨、苏家围等古镇古村古屋,还需认真挖掘故事,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2)利用景点造势。可以依托资源,也可以“无中生有”,关键是要有创意。要加大力度打造客家文化、恐龙文化、生态文化等景点景区,扩大影响力。

 

(3)利用艺术造势。一首歌,一部电影或电视剧,一台节目,可使一个默默无闻的地方声名鹊起,如《达坂城的姑娘》、《请到天涯海角来》等。要运用多种文艺形式和文艺手段,打造文艺精品,增强文化传播力。目前,我市正在编创一个全面展示岭南风情、河源特色的大型歌舞《河之源》,集艺术性、特色性、旅游性于一身,由民营企业坚基集团全力打造,将在河源商业中心桃花水母剧院长期演出。

 

(4)利用媒体造势。必须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互联网被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是跨媒体的数字化媒体。网络媒体具有时效性、交互性、开放性、生动性、易保存性、易检索性和多媒体性等优势,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必须用好新媒体,传播河源声音,讲好河源故事。



相关热词搜索:河源文化 特质 崛起


上一篇:工商联办专题讲座 两百会员到场聆听
下一篇:避免过多过滥 河源暂停平价商店申请设立认定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