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亿支出打造民生财政
本报1 月6 日报道: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数据统计,刚刚过去的2014 年,我市财政对保障和完善民生的支出超过了148 亿元,几乎占全市财政总支出的四分之三。作为后发地区,河源在民生建设上点多面广、工作量极大,如果要概括总结2014 河源的民生事业建设,那就是民生理念更加成熟,保障民生措施更加有力,民生领域改革决心更加坚定。
点评:在与群众打交道的过程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我家门口那条几百米的路很破烂,坑坑洼洼凹凸不平,政府花点小钱就能搞定的事,怎么一直不解决?的确,改造一条道路只要花“小钱”,但河源有千千万万条道路,其中需要改造的并不少,加起来可就是“大钱”了。作为后发山区市,河源去年的财政收入还不到 250 亿元,要解决群众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压力确实“山大”。不过,我们还是很高兴地看到,尽管政府袋里“空虚”,去年依旧拿出了近四分之三的财政收入用于民生建设。低保户更有保障了,就业岗位更多了,医疗体系更完善了……党委政府用越来越多的“真金白银”兑现了改善民生的庄严承诺,实现了“民生财政”,这,值得我们说声感谢。
本报1 月7 日报道:节假日三五好友相聚,在觥筹交错中叙友情迎佳节虽是美事,但随之而来,醉酒的市民也多了起来。前日,记者在源城公安分局了解到,近段时间以来,尤其是元旦前后,醉酒事件数量大增。几天内,分局民警连续救助了好几名醉酒群众,警方提醒广大市民,聚会饮酒莫贪杯,身体安全最重要。
点评:酒后乱性、酒后失言、醉酒闹事、酒后犯罪,虽然在后果的严重性上有所不同,但却反映了一个相同的道理:喝大了容易“来事儿”。清醒的时候,每个人都知道酒喝多了身体不舒服,但几杯酒下肚、脑子一热,往往就忘了“酒祸”的危害了。为什么有人甘愿受身体之苦去“求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代人越来越大的工作生活压力。白天的压力无处释放,就选择晚上用喝酒来发泄,但酒的效力终有去时,酒劲一过压力还在。因此,那些为了降压而醉酒的人,应该寻找适合的途径进行宣泄,最重要的是通过自身的调整去得到放松,而不要一味借助酒这种不靠谱的“外力”。
栏目主持:黄冉
上一篇:一份报纸和一座城市
下一篇:“扶贫羊”咋成了“餐桌羊”?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