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街不应是商业化的牺牲品
在微博、论坛上,我们常常看到文艺青年们的旅行小文。他们扎堆在全国各地著名的风情街,看小桥流水,感受古镇古风。他们中有些人端着相机走走拍拍,流连忘返,有些人干脆不走了,直接在当地开起了店面,享受当地慢生活。当你被这些游记所吸引,抱着品味历史沧桑,感受当地风情的目的,前去走走的时候,很抱歉,你会失望的。
在这些著名的风情街,你会看到酒吧、炸鸡排和工艺摆件,看似各具风情,实则千街一面。古街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它怎么变得如此商业化呢?相信每一个去过的人,都会有此感悟。今天,我们来谈谈古街。
一
城市也叫城市聚落,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一个地方,但凡能成为城市,都是从有市之邑发展起来的,有商业交易的地区方有人气。历史上任何时期,无论是城市的街巷,还是在县城、乡镇,都有茶馆、酒馆、商铺的分布。这些地方聚集着南来北往的人,有人流量,有人气。古镇等历史文化街区因保留有商业建筑、民居建筑及政治、文化等特定功能的建筑,也成为了现代人们爱去的旅游景点。
众人皆知,南锣鼓巷和什刹海周边当属北京历史文化积淀最为丰厚的老街区之一。古巷、胡同、四合院……该有的老北京元素几乎都有了。可是,在今年4 月公布的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名单中,久负盛名的南锣鼓巷、什刹海意外落选。为什么会落选呢?北京人大城建环保委相关负责人坦言, “就是因为商业味儿太浓了”。在对北京多处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实地检查调研后,北京市人大执法检查组认为,现在旧城保护和改造仍未跳出以商业开发就地平衡成本的改造模式,导致这些地区商业性开发程度高,但功能和人口却未能得到有效疏解。
二
其实,这种商业化性开发程度高的情况,何止出现在南锣鼓巷和什刹海,在中国当前古镇开发的模式中普遍可见。如果你去过成都的锦里、上海的田子坊、桂林的阳朔西街、云南的丽江古城、湘西的凤凰古城……你可能会发现,这些地方都长一副模样。
曾经有杂志搜罗了国内八大最适合小清新游览的旅游小镇,其中丽江古城、桂林的阳朔西街、厦门鼓浪屿等地得票最高。看着这些文青们拍出的相片和撰写的美妙文字,笔者也曾兴起去过几个古镇。有一年是在春节期间去的丽江古城,人,到处都是人,笔者不是自己在走,而是被大部队拥着进城的。在古城的街巷行走时,看到的都是被粉刷一新,刻意做旧的房子,还散发着未干的油漆味。每隔一个路口,都会有一个写着丽江特色小吃的摊子,里面无外乎是些烧烤、臭豆腐、煎糕之类的食物。举目望去,都是些五花八门的酒吧、咖啡馆、杂货店、小吃店、小商铺,仿佛一个天真烂漫的淳朴小镇姑娘,一瞬间变成了一位矫揉造作、浓妆艳抹、俗到极点的妇女。
三
古镇,在未开发前,都是当地建筑、文化特色的精髓所在。游客游览古镇,不仅仅是观赏,更多的是希望从当地居民特有的生活生产方式,以及民风民俗中获得精神上的体验和对生活的新的认识。
古镇的旅游开发,商业化是难以避免的。商业化的开发,不仅可以还原历史文化街区的原貌,还能为街区的保护创造更多的现金流,减少修缮时政府的资金压力。有了一定商业开发的古镇,还将为走访街区了解历史文化、文物的市民和游客提供餐饮、休憩等便利服务。然而,在商业化操作中,如果只是低成本地建设一些千篇一律的东西,也是对当地古镇古村资源的一种破坏。因此,在引入商业化元素的时候,要破除建筑景观、游乐活动、旅游商品、食品种类等方面的“雷同性”,尽量避免商品同质化,要根据当地的文化特色,打造具有自身特色内涵的文化和品牌,凸显当地古镇历史民俗文化的多样性。否则,千篇一律的古镇,只能变成商业化运作的牺牲品,直至消亡。
上一篇:为学生打暑假工撑腰
下一篇:失独家庭困境亟待破解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