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下雨影响进度 河源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7.3亿元
本报讯 记者 黄冉 下雨是开展项目建设的“天敌”,近段时间以来,连续不断的雨水天气给我市不少重点项目建设造成了影响,特别是对室外土石方等基建工程施工影响尤为明显。截至上月底,全市重点项目共完成投资67.3 亿元,仅占年度投资计划的25.6%。三分之一的时间完成了约四分之一的投资量,我市重点项目建设急需提速。
昨日,市长彭建文在全市重点项目现场推进会暨历史建筑保护工作会议上听取了我市1 至4 月份重点项目建设、加强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相关情况。据了解,今年我市重点项目称得上“ 小项目铺天盖地,大项目顶天立地”,共有省、市重点项目100 个,计划总投资达1343 亿元,今年内要完成263 亿元的投资。在这些项目中,除了建设年限较长的老项目,也有不少要在今年新开工的项目,其中,中兴通讯河源生产研发培训基地、东源大道工程等25 个项目已在5 月份前顺利动工,占计划新开工项目的48%。
资金投入完成比例偏低是我市重点项目建设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而这与雨季带来的项目建设季节性放缓有很大关系。据悉,今年1 至4 月,全市重点项目共完成投资67.3 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 25.6% ,比时序进度目标低了7.4 个百分点。彭建文指出,项目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载体,如果不能持续不断地开展项目建设,稳增长就会失去支撑。因此,各级各相关部门要以更坚定的决心主攻重点项目、以更高效的运作突破项目瓶颈、以更精心的服务推进项目建设,迅速在全市形成大抓项目、多上项目、快建项目、建好项目的良好氛围。
针对部分项目融资难的问题,彭建文强调,政府扶持对解决项目资金问题而言必不可少,要加快财政资金的支出力度并实现“快拨早用”,让货币工具有所作为,帮助项目更加积极主动的扩大投资。
新闻1+1
到2017年基本建立覆盖全市的历史建筑保护名录
未入名录老建筑或实行预保护
本报讯 记者 谢素婵 为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建筑文化,建设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特色的美丽城镇,日前,我市出台了《河源市加强历史建筑保护工作方案》(下称《方案》),明确6 月底前,市、县区要全面开展历史建筑普查和建档工作,到2017 年,基本建立覆盖全市的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到2020 年,形成系统完善的历史建筑保护体系和长效管理机制。
按照“应保尽保、能保则保”的要求,《方案》明确了历史建筑的认定范围,对1949 年以前(特别有价值的近代建筑可适当放宽年限)、有一定保护价值且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和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能够反映地方历史、文化、建筑特色的各种类型古民居、祠堂、书院、会馆、牌坊、桥、井、亭和其他单体历史建筑等(含周边50 米内与历史建筑密切相关的古树名木)均可按程序认定为历史建筑。
为开展好历史建筑保护工作,《方案》明确,5 月底前,要成立市历史建筑与传统村落保护专家委员会,设立专家库负责有关审议、评定等工作。同时,要研究制定 “河源市历史建筑档案”式样标准,6 月底前,市、县区要全面开展历史建筑普查和建档工作,分批次依法建立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并向社会公布,在年底前公布一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历史建筑保护名录不得擅自调整或撤销。
对具有保护价值而尚未纳入历史建筑保护名录的建筑,《方案》规定要实行预保护制度。在预保护期内(原则上不超过12 个月)停止对该建筑的一切改造、拆除和可能造成损坏的建设活动,进行“抢救性保护”,对达到历史建筑标准的,则纳入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实施管理。
《方案》还明确了历史建筑的保护责任人,在历史建筑的修缮维护中,其保护责任人须履行修缮义务,当地政府给予适当补助,必要时也可代为修缮。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不是追求一成不变,《方案》还鼓励历史建筑活化利用,鼓励对历史建筑进行适度、合理的功能利用,切实提高历史建筑科学利用水平。同时,《方案》还明确要将历史建筑纳入城乡规划管理体系,构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多层次保护体系,并将历史建筑和传统村落保护有机结合,切实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
开展历史建筑保护是省政府部署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河源弘扬传统优秀建筑文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意义重大。如何有效地把我市的历史建筑保护起来?市长彭建文指出,相关部门要按照工作方案要求,合理确定历史建筑保护范围、迅速开展普查建档工作、强化历史建筑规划管理、及时开展抢救性保护和修缮维护、提高历史建筑科学利用水平。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