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兵郭叙球:回忆日军轰炸龙川 主动参军杀敌
抗战老兵郭叙球。
核心提示: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斗守战场……”1942 年春季,18 岁的郭叙球怀着把日寇赶出祖国的志向,唱着这首《八百壮士歌》奔赴抗战前线。如今,73 年已然过去,战火硝烟早已散尽,骄横的日寇也早已“滚回老家”,寓居龙川县四都镇黄沙阁村的91 岁郭老唱起这首军歌仍然情绪激昂,心潮澎湃,仿佛又回到那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
短短4年的从军历程,他没有立下赫赫战功,然他在当时日寇入侵、 “战事吃紧”的危急存亡关头,依然报名参军,抵御外侮。这份热血报国的壮志至今思之仍令人心潮难平、敬佩由衷。
主动报名参军
1937 年,抗战爆发,虽然龙川是大后方,未曾受到日军铁蹄践踏,但也受到了日本飞机的轰炸,弄得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即便是乡间四都镇,也时不时会受到日机冷弹袭击。
热血男儿志当疆场杀敌保家卫国,尤其是在国家危难之时。1942 年,适逢抗战最艰难之时,目睹同村的不少村民被国民党拉做壮丁,回来者寥寥无几,心思活跃的郭叙球心想,与其被抓做壮丁,还不如考取宪兵团,这样还能为国效忠。他看到招兵公布后,毅然参军报国,后赶赴韶关参加广东宪兵学校第50期培训班。
在培训班里,郭叙球受到了严格的训练。他至今仍记得教官的告诫:训练时要多流汗,打仗时就会少流血。平时教官对他们很严格,他自己训练得也很刻苦,一招一式都不敢有丝毫马虎。
未亲自上阵杀敌
由于成绩突出,培训班结束后,郭叙球被分配到广东七战区司令部宪兵二营六连当宪兵,他回忆说,当时的营长叫黄家丰,连长叫谢金明。
身为宪兵部队,郭叙球所部负责警卫司令部的安全和维护地方秩序,跟日寇正面交锋机会并不多,只是在韶关市区南边的大塘、大坑口等地参加过抗击日军规模有限的战斗。他们当时主要负责维护后方交通安全,同时也负责纠察部队的风纪,查禁腐败和临阵脱逃的官兵。
虽然未亲自上阵杀敌,但距离战场仅一步之遥,枪声、炮声连连。战争带给人们的除了伤痛,还有难忘的人生阅历和更懂珍惜当下和平岁月的心。
郭叙球说,当时使用的武器是七九式步枪。他身处军营时最爱做的事情就是擦枪,或许是因为只有在认真擦枪时才能全情投入,暂时缓解思乡之情,抑或是在那个枪炮声轰隆的年代,唯有沉甸甸的枪械才能给人以安全感。稍有空闲,郭叙球就会抱着自己心爱的步枪,一遍一遍仔细地擦拭,直到枪被擦得一尘不染。
犹忆胜利举国欢腾时
1945 年8 月15 日晚,他正欲入睡,军营里忽然吹响了集结号,这时军营外也响起了喧哗及爆竹声。待他们全部集合后,广播中传出了日本投降、抗战胜利的消息。“部队人人欢呼,大家一起抱着又哭又笑。”郭叙球回忆说,后半夜,所有人都纷纷扎起孔明灯,漫天都是红色的灯火。他说,那个场景有很长一段时间每天都在他脑子里回放。抗日战争胜利次年,郭叙球脱掉军装,退伍回家务农。文革时他因曾是国民党兵受到冲击,在抄家中,部队里培训的毕业证书,毕业照片以及同学录都被抄走上缴,后再也没有找回来,成为人生一大憾事。
“中国人的胜利,是用比敌人多好几倍的生命换来的,你们年轻人可以不懂,但一定要倍加珍惜。”记者采访时,郭叙球时不时热泪盈眶。
唯愿世间和平相处
郭叙球虽然已91 岁,但生活起居并不需要家人照顾,身体也无大恙。他儿孙贤孝,四代同堂,一个小院,三个儿子一家一栋小楼,收拾得整整齐齐。老人家客厅里那闪闪发光的“抗战老兵卫国勇士”的金字匾额无不彰显着他不同寻常的前半生。他说,愿世间和平相处,但也绝不怕强敌入侵。
记者临走时,兴致颇高的郭老又唱起那熟悉而又久远的《八百壮士歌》,“ 四方都是炮火,四方都是豺狼,宁战死不退让,宁战死不投降,我们的国旗在重围中飘荡飘荡、飘荡飘荡……”这歌声传出小院,传至很远很远……
本报记者 张涛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