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 阅读新闻

以画从事抗日宣传 以画笔为武器“速写”苦难史

 说起中国著名国画家刘大步,河源人应该不会陌生,其以别具一格的墨竹蜚声国际画坛。香港著名岭南派画家赵少昂赋诗称颂其画的竹:腕底潇湘立志高,丹青神妙到秋毫;兴酣走笔龙蛇舞,万顷肃林起怒号。

但鲜为人知的是,刘大步曾经在抗战期间从事大量抗战宣传工作,用沉重的画笔描绘了日本侵略者铁蹄下的中国社会,将抗战中普通民众的苦难记下来,反映民众流离失所、尸骨遍野的社会现实,揭露战争的残酷与反人道本质。尤其是《流亡图》,为当时知名诗人郭沫若最为欣赏,其参观后欣然提笔,在画幅上题上白居易的两句诗“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可见,他的画不仅是一幅精彩的作品,更是还原历史的珍贵史料。

以画从事抗日宣传

刘大步,别名鸾生、鉴珏,乳名亚板,又号罗浮山人,出生于我市东源回龙古岭高田镇村一书香世家。祖父、伯父、父亲都是前清秀才,受家庭熏陶自幼喜绘画。10 岁始摹《芥子园画谱》及家藏书画,15 岁时画作已在乡间广泛流传,其所画的“梅、兰、竹、菊”最为乡人喜欢,后考进国立美术学校,画技大进。

抗战爆发后,刘大步以画笔为武器,进行抗日宣传。据《张发奎口述回忆录》记载, 1939 年1 月1 日张发奎任抗日战争第四战区代理司令长官,主掌广东、广西两省党政军大权。1939 年2 月17 日司令部任命刘大步负责美术宣传,活跃粤桂两省。

在广西柳州、桂林等地,刘大步积极向知名画家征集作品,举办劳军画展,结识了画家徐悲鸿、赵少昂、梁鼎铭、李金发等。此外,他还以抗战为题材,创作了不少控诉日寇之残暴,人民之苦难,有水平、有感染力的作品,如《湘桂路上》、《劫后余生》、《相依为命》、《流亡图》等。他的作品充满爱国激情,博得党和进步人士的赞扬和支持。

抗战胜利前夕,他先后在重庆中苏协会、江苏同乡会等举办画展,当时他在艺术上已日臻成熟。

曾回家乡办画展

刘大步在抗战期间究竟创作了多少作品,由于年代久远已无从统计,但是从抗战期间一些民国期刊的刊载情况来看,刘大步的画作可谓是风行一时。他还以画会友,常与书画名家于右任、张大千、潘大寿、傅抱石、吴作人、司徒乔、梁寒操、黄君璧等交往,从中受到教益。和张大千合作绘有《梅竹双清》,与黄君璧合作绘《竹韵泉声》。1946 年,他自重庆东出上海、南京,又北上北平以至东北,沿途举办个人画展,并结交了前辈画家汪亚尘、吴湖帆、陈半丁等,在东北,还被吉林省国立师范学院美术系聘为教授。

1947 年,他南归广东,先回到家乡—— 河源县城,在当时中山纪念堂(即今图书馆)举办画展。当时参观过画展的一些老人对此记忆犹新,仍能清楚地记得当年很多画幅的内容以及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名作家郭沫若的题字等。

以墨竹蜚声国际

古往今来画竹名家不少,传世名作甚多。刘大步画竹数十载,独具风采,既超出了古人之可囿,又创作出自己的独特风格。他曾在《国画入门》前言中介绍说,积四十余年之经验……觉有心得者,例如竹之光暗法,写梅之技头浑法,荔枝之深叶法,都是前人所未有,余更发扬古人之长处。

刘大步遍游祖国名山大川,从大自然汲取艺术营养,对画竹最有心得,将西洋画的透视法和摄影的光学效果融人国画创作之中。1948 年,刘大步移居香港,设立居竹楼画院,教授中国画,并开始潜心著述。1963 年至1966年,他先后到英、法、意、荷、日等10 多个国家举办画展、讲学传艺,还应伦敦百代电影公司邀请拍摄《如何画国画》的影片。1964 年,巴黎博物馆购买、收藏了他的两大幅墨竹。

1979 年3 月22 日香港《星岛晚报》曾撰文介绍:国画家刘大步,研画四十年。抗战期间任战区政治部美术宣传工作多年,1945 年在渝,由陈树人介绍给徐悲鸿,参加中华全国美术会。其时,研水墨速写人影,当时傅抱石、李可染观刘大步在渝画展,最欣赏其作品。

1983 年,刘大步因心脏病猝发,抢救无效,一代画师,溘然谢世,令人痛惜,享年70岁。

本报记者 张涛



相关热词搜索:速写 画笔 苦难


上一篇:今年河源组织800名村干部将读大专班
下一篇:河源拟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的实施方案》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