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 阅读新闻

老隆福建会所见证“香港秘密大营救”

 
福建会所是1942 年营救爱国人士、文化名人的重要中转站。

核心提示:

1941 年12 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日寇大肆搜捕抗日志士,一度滞留香港的数百名爱国人士、文化名人命悬一线。后短短数月,这些爱国人士、文化名人奇迹般地重现抗战大后方桂林、重庆等地。这就是震惊中外的香港秘密大营救行动,文学大师茅盾称之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作为这次香港秘密大营救行动的重要中转站,龙川县老隆镇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老隆镇福建会馆更是功不可没,可谓见证了这段营救历史。时任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负责人之一连贯秘密坐镇福建会馆,亲自指挥将爱国人士、文化名人从老隆安全转移至韶关。

北上非经老隆不可

早在上世纪中叶,作为粤东北重镇,龙川老隆是重要的水陆交通中转站:水路为东江航运终点站,可直达惠州、广州;陆路往西400 公里可达韶关,经湖南可至抗日大后方,往东100 公里,可达兴宁、梅县,可辗转至皖南新四军根据地。当时,由于广九和粤汉铁路南段均被日军控制,要把从香港抢救出来的脱险者继续向内地更安全的地方转移,非经惠州北上老隆不可。正是由于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老隆被选为文化名人大营救的一个重要中转站。

为确保营救万无一失,连贯坐镇老隆福建会馆,与后东特委以及龙川地方党组织精心部署从老隆到韶关的安全护送工作。建于清代的福建会馆位于老隆镇镇中心,坐东南向西北,为龙川县经商的闽籍商人投资兴建。会馆为三进院落式布局,占地570 平方米,室内石柱、石雕、楼阁基本保护完好,处处可见雕梁画栋,梁上雕刻的花纹历经岁月却仍栩栩如生。

会馆内有一间屋子,上面挂着 “连贯工作室”的牌子,里面摆放着连贯当年用过的一些物品。安全转移路线的制定就是连贯在这间办公室完成的。当时从老隆转移文化人士至大后方的主要线路有两条:一条线是老隆-兴梅-大埔-闽西南;另一条线是老隆-曲江(韶关)-衡阳-桂林(后往重庆)。

专设两商行以策安全

今日老隆,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到处可以感受到这座小镇生机勃勃的发展活力,而大营救时的老隆,却是简陋而繁荣的一小镇。1944年2月,已顺利转移至重庆的茅盾在《脱险杂记》中回忆说,除了穿心而过的一条汽车路,其余全是湫隘的旧式街道。没有一家整洁的旅馆,也没有高楼大厦的店铺,全镇中有三四家理发店,其简陋也无以复加;然而,这外貌不扬的小镇,它那些矮檐的铺子简简单单挂一块某某号或某某某行的小小木牌子的,每天的进出,十万八万不算多。

时间倒流70 多年,堪称抗战史奇迹的事件——香港秘密大营救行动中的一段正发生于这些名不经传的小商行中,它们曾一度是掩护文化精英脱险的主要联络接待点。当时的老隆,已是关卡林立,特务遍地。原来,老隆当时是国统区。国民党顽固派已经获知大批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从香港撤退到了东江游击区,将要经老隆到内地去,便在老隆的码头、车站设下了关卡和检查站,而且派出特务到酒店、旅社搜查。

面对这一恐怖局面,连贯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统战关系,在老隆开设了“义孚行”和 “侨兴行”,建立了秘密联络站,加紧接送工作。这其中“侨兴行”颇具优势,在广东、广西、湖南都有办事处或商号,自身又有汽车,往返于桂林、韶关、梅县之间就变得很方便。转移到老隆的爱国人士、文化名人以香港股东、有关系的华侨或者逃难家属等名义进驻商行,获得食宿照顾。为避免意外,多数人只住一两个晚上,就乘坐联系好的车辆再转送韶关方面,少数人则由地下党护送,以沿途的“商行”为掩护,经兴宁、梅县、大埔前往闽西,或再转到苏北等地。

邹韬奋两进两出

这其中,营救和掩护文化先锋战士邹韬奋,最为波折。由于其身份特殊,国民党顽固派恨之入骨,密令龙川各地特务机关严密侦察行踪,“经发现就地惩办”。1942 年4 月,邹韬奋安全抵达老隆。这时,连贯得到周恩来的指示:“一定要让邹韬奋就地隐蔽,并保证他的安全。”为此,连贯决定由胡一声、郑展等人将邹韬奋送出老隆,往梅县一带乡村隐蔽。1942 年9 月上旬,地下党获悉国民党已侦知邹韬奋在梅县山村,遂立即组织邹韬奋重返老隆镇,秘密护送到韶关。

据悉,从1942 年春节后到9 月底,历时半年多时间,从老隆转移到韶关的文化界名人、爱国民主人士以及家眷共300 多人,其中包括何香凝、茅盾、邹韬奋、夏衍、柳亚子等。这次秘密掩护民族文化精英脱险的大行动,赢得了各阶层人士的高度赞扬,密切了党与知识分子、文化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的关系,对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经过战火的洗礼,福建会馆多了几分沧桑。如今的福建会馆被列入“广东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已成为“香港大营救”重要史料陈列室,陈列着爱国主义的励志篇章。不过,让人感到惋惜的是,当年在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义孚行”和“侨兴行”两家商行早已不存在了,只留在老隆老一辈人们的诉说中。

本报记者 张涛



相关热词搜索:隆福 大营 香港


上一篇:我市24个邮政网点 可代开发票了
下一篇:全市基层治理存六大突出问题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