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 阅读新闻

河源农村金融改革工作 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和平县上陵镇百龙村的青壮年大多在珠三角一带从事吊装行业,村里几乎每个家庭都靠在外打工的青壮年汇钱回家过日子。由于百龙村地处偏僻,以前村民要取钱必须来回几十公里到镇上去,如今在村里的助农取款点就可刷卡取钱,不用再来回跑了。在村里设立助农取款服务点是我市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工作为百姓带来的福音,也打通了我市金融服务在农村的“最后一公里”。

为探索可持续、城乡金融服务均等化的 “普惠型”农村金融发展之路,着力破解农村金融服务难题,自2014 年始,我市立足农村发展实际,积极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建设,通过大力推进以建设县级综合征信中心、信用村、乡村金融(保险)服务站、乡村助农取款点,推广农村产权抵押担保贷款、推广“政银保”合作农业贷款、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金融扶贫贷款等“八项行动”,实现了农村金融服务零距离。

构建农村“支付绿色通道”

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金融状况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近年来,我市立足本地发展实际,积极探索农村金融服务新途径和新模式,发挥农村金融在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作用,促进“三农”发展,努力建设农村金融推广示范市和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

我市地属山区,大部分农村地理位置偏僻,金融银行网点很难进驻到村里。为破解农村金融服务难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构建农村“支付绿色通道”,通过设立乡村金融服务站和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等,有效解决偏远农村群众取款难、结算难问题。

据了解,截至目前,全市共设立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1920 个,金融服务行政村覆盖率达100%;2014 年1 月至2015 年6 月末,全市累计发生助农取款服务取款交易13.8 万笔,取款金额6300.4 万元,查询交易11.7 万笔,真正为农村百姓解决了取款难问题,打通了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

年底实现信用村100%全覆盖

贷款3 万元年增收入1 万多元!这是 “信用村”和平县林寨镇杨洞村村民钟春茂凭自己的信用贷款获得的收益。不要小看这1 万多元的收入,这是年届50 的钟春茂唯一的收入来源。据介绍,钟春茂是该村的“A级”信用户,可以贷到3 万元的最高限额,通过自己的良好信用,他已经连续数年从镇信用社贷到3 万元资金,用于自己的养鸡和养猪事业。“在贷到这笔资金前,我只养了几十只鸡,两三头猪,拿到这笔信贷资金后,养鸡增加到大约七八百只,肉猪增加到10来头。”

为实现辖区农户信用信息在金融机构间共享,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户贷款难和金融机构贷款风险问题,截至目前,我市已完成市县两级征信中心搭建工作,全市共完成 1220 个信用村建设,行政村覆盖率为97.5%,完成31.7 万户农户信用信息录入工作,全市金融机构登陆农户信用信息系统查询农户信用情况552 笔,发放农户贷款289 笔,金额 4611.8 万元。据市金融局副调研员、金融科科长邹永强介绍,源城区、紫金县已全面完成信用村建设,今年底将实现我市信用村的 100%全覆盖。

加大农村普惠金融步伐

为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能力,让亟需“解渴”的三农土地得到更多金融活水的浇灌,我市进一步丰富农村信贷金融产品,大力推广农村普惠金融产品,创新农业产业化金融,开展农村产权抵押担保贷款。截至目前,我市共发放“政银保”合作农业贷款4050 万元;全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现已放贷12 笔、金额2650 万元;为787 名妇女发放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 6715.5 万元,贴息金额600 万元;发放农村林权抵押贷款余额3.23 亿元、农村住房财产抵押贷款余额0.45 亿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余额740万元。

据悉,我市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建设总体进展顺利,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如某些乡村金融服务站建成后,功能并未充分发挥出来等。据邹永强介绍,接下来,该局将继续全力推进农村普惠金融示范村建设,完成今年32 个普惠金融示范村的建设;今年底全面完成信用村及乡村金融服务站建设,推进征信系统升级改造,丰富农村信贷金融产品,完善金融风险补偿机制,加大我市农村普惠金融步伐,让广大农村享受到更多更好更方便的金融服务。

本报记者 谢素婵



相关热词搜索:为民服务


上一篇:全国农业专家教授齐聚河源 为有机农业发展把脉
下一篇:江东新区今年计划筹集建设资金 已落实资金近30亿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