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进展顺利 新理念推动生态治水
核心提示:
“昔年十汛九灾,房毁田损,今虽水越警戒,但堤防固若金汤。”日前正值农村农闲时节,龙川县田心镇铁场河段堤围内,一些村民忙着收获蔬菜,那郁郁葱葱的菜畦,昭示着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说起这些,当地老百姓无不感激“铁场河中小流域综合治理” 这项让百姓实实在在受益的民生工程和德政工程。
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昨日对此表示,像 “铁场河中小流域综合治理”一样,目前我市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进展顺利,按照省的时间节点要求,在12 月底前将基本完成2015 年度全市28 宗中小河流治理项目主体工程建设任务,争取在12月底前基本完成26宗列入中央规划的2013年至2015年度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审批和招投标工作,并开工建设。
任性河流几成“心腹之患”
铁场河发源于龙川县亚鸡寨,穿越迴龙、田心、龙母、铁场等4 镇,划出一条粗壮的弧线,然后一路缓缓汇入韩江。记者日前在龙川县龙母镇看到,河床拓宽,两岸加固平整一新,以往逢大雨就屡屡犯涝的铁场河,如今已是一派田园水乡的景象,宽阔平整的河堤保护了沿途的城镇和乡村。
据了解,今年铁场河防洪专项整治工程中有29.4 公里纳入了全省中小河流治理试点段。经过几个月的紧张施工,目前已完成 29.4 公里河长的“三清”(清障、清违、清淤)任务,建设生态护岸25 公里,防洪能力大大提高。据介绍,自动工以来,铁场河防洪专项整治工程以每天完成单边500 米的进度向前推进。
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中小河流发生洪涝灾害的损失占全市洪涝灾害的 90%,特别是2013 年“8·16”特大洪灾教训非常深刻。如果再不加以治理,“任性”的中小河流将可能会成为“心腹之患”。
新理念推动生态治水
据悉,在这次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中,我市注重河流治理与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治水新理念,做到河道治理到哪里,路就修到哪里,城镇化建设也推动到哪里,实现了人水和谐、生态治水。
在龙川铁场河试点段治理现场,一种被称为格宾石笼的治水材料特别引人注目。记者在现场看到,格宾石笼里放着一些碎石块,一些青草从石缝里冒了出来,整个河堤也是绿草茵茵。龙母镇村民吴添胜说,汛期时,他专门来看过格宾石笼,牢牢地护着堤,心里放心多了,再也不怕洪水冲毁河堤了。
据龙川县水利部门的负责人介绍,这次河道治理首次采用先进的格宾石笼护脚和生态格网护坡的工程措施。与以往普遍采用的浆砌石砌筑挡墙或砌石护坡的传统治理模式相比,格宾石笼护脚和生态格网护坡具有柔性和透水性好、施工简便、环保、经济性好等特点,不阻碍岸坡水土交换,适合鱼类和水草生长,被称为会呼吸的护岸。而此前采用的浆砌石防护工程属于刚性结构,河道这种软土地基上用浆砌石砌筑挡墙或砌石护坡,往往因地基的沉降变形而引起砌石挡墙或护坡的开裂、变形甚至坍塌。可以说,格宾石笼护脚和生态格网护坡措施,打破了传统的“三化”(硬化、白化和渠化)治理模式,保护了生态,维护了河流健康,实现了生态治水。
河流治理没有休止符
除此之外,我市龙川、东源还注重把治理工作与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实现人水和谐。如东源县上莞河小流域综合治理,该工程除对河道疏浚外,还在沿途村组新建垃圾池、设置垃圾桶、修建水土保持林等。龙川县水利部门还在冲刷较宽、段面较高的大河滩上建设休闲生态小公园,洪水来临可用作泄洪的通道,洪水过后可成为村民休闲的地方,实现人水和谐。
有道是,三分改造七分管理,治理后的河道后续管理也是个大问题。对于下一阶段的管护机制,市水务部门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按照省统一部署,试行河长制和绩效评价,由各级党委政府领导担任“河长”或 “河段长”,领导、组织、协调辖区内河流的综合治理和维修养护工作,一级河长抓一级河长,明确管护人员,解决管护经费,落实管护责任,切实履行工程建后管护职责,保证河清水洁。
本报记者 张涛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