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专题报道 > 阅读新闻

河源高新区12年回眸,那些人那些事述说成长之路

 
高新区企业一角

今日,河源市国家高新区将正式获得授牌。从2013年至今,12年回眸,河源高新区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中,踏下了一个又一个坚实的脚印。12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省直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河源高新区已成为全省成长最快、产业聚集度最高、创新驱动力最强、环境保护效果最好、辐射带动作用最突出、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最显著的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之一,是粤东西北地区首个国家级高新区,是河源工业发展的主战场和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12年的风风雨雨,河源高新区在发展、带动河源经济建设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翻开河源高新区建设的发展史,从2003 年6月至今,累计投入建设资金50亿元,共引进工业项目200 多个,带动社会投资500 多亿元……12年的历程,回味起来,令人充满感慨与惊叹。


作为最早进入河源高新区的企业之一,西可通信(河源)公司正朝产值破百亿的目标奋进。

高新区在发展,我在这里成长

地区发展,起点都基于民生。随着河源高新区建设加快,城市骨架拓展,曾经的城郊村,已经发展成繁华的聚集区。发展梦,我的梦。在高新区12年的发展进程中,从被征地农民、企业家到园区工作人员,他们或是建设者,或是奉献者,他们都是见证者。

见证者一:被征地农民

带我们致富,带我们过好日子

为了让被征地农民更好地共享高新区发展的成果,河源高新区在较好地段先后建设了4 个安置小区,划出最佳的商业用地给当地村委会建设集贸市场,确保被征地拆迁农户每户至少有一套住宅、一卡门店。同时,河源高新区每年划拨就业培训资金对失地农民免费进行技能培训,鼓励和支持区内企业优先录用失地农民,引导和帮助失地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此外,还建设了移民生产基地,通过厂房招租,解决了4000 多水库移民的就业,每年增加移民收入1100多万元。

当年主动交地,配合高新区征拆工作的埔前镇大塘村人刘月华,如今在高新区的生活区里拥有一套120平米的住宅,还有一卡 40多平米的门店。刘月华的儿子利用门店做起了小生意,儿媳妇也在家门口的企业找到了一份月薪2500多元的工作。

见证者二:企业家

扶持企业发展,解决企业困难

2004年11月1日,西可通信技术设备(河源)有限公司落户河源高新区。在河源高新区的扶持下,通过十几年的发展,西可通信技术已达业界先进水平,公司发展蒸蒸日上。据统计,该公司去年实现产值95亿元、创税12124万元。作为河源高新区引进的首家生产通信设备的高科技项目,西可通信技术设备(河源)有限公司现在正朝着产值破百亿的目标奋进。

除了扶持企业迅速发展外,河源高新区也注重走访企业,听取企业心声,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针对企业反映的“职工子女上学贵的问题”,河源高新区积极向市委、市政府反映,争取建设公立学校。通过多方努力,如今,作为河源高新区内唯一一家公立学校的市高新区实验学校正在进行室内砌体、装饰和室外配套工程建设,预计今年9月份正式开学招生。作为西可通信技术设备(河源)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何荣特几次在企业家座谈会上表示感谢,“感谢市委、市政府建设高新区实验学校,让我们职工的子女不用担心读‘贵’书。”

见证者三:园区员工

10分钟直达市区,告别“双城”生活

今年26岁的李小姐家住河源市区,现在高新区里一家企业从事前台文员工作。如今她最期待的事,就是滨江大道二期的贯通,这样她就可以从高新区10分钟直达市区,“分分钟就能到家”。

大学毕业后在市区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李小姐应聘至高新区某企业上班。在平时,从高新区沿河源大道行驶至市区约有15公里,由于沿途交通信号灯较多,混合交通状况较差,她乘坐公交车兜兜转转大概要花上30 分钟。为了上班方便,李小姐过上了别人眼中的“双城”生活——工作日在公司宿舍,休息日回市区。现在,滨江大道二期工程已具备通车条件,全线贯通在即,剩余路面工程建设也接近尾声。看着即将完工的滨江大道二期工程,李小姐正抓紧时间看车,她打算买辆代步车,届时可以天天回市区。


河源高新区实验学校预计9 月可以开学使用。

河源高新区全景图。

河源高新区带给河源的五大革命性变化

翻开河源高新区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史,白手起家的高新区,在12 年的时间里,创造了让人惊叹的财富神话,也成就了全省规划水平最高、发展速度最快、产业集聚度最高、经济效益最好、驱动创新能力最强的高新区。蓬勃发展的河源高新区,给正在崛起的河源市带来了哪些革命性变化?

【变化一】财富神话

名副其实的河源经济发动机

河源高新区领跑河源经济,这是现在许多人的共识。在 12年期间,河源高新区努力破解各种困难和问题,在一片荒坡地上崛起了一个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生机勃勃、宜居宜业的现代工业新城。园区平均每年以1.5个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大开发面积,目前,已引进了200多个工业项目,投资总额超过500亿元,就业人口达7.5万余人。

据统计,2015年1-5月,高新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累计137.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累计26.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7%;企业税收收入累计3.8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4%,占全市的9.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税收收入累计2.6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园区的主要经济指标的增幅一直排在全省省级高新区的前列。

2003年-2014年河源高新区经济发展数据

已引进了200 多个工业项目,投资总额超过500亿元;

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近2000 亿元,年均增长45%以上;

税收累计超过45 亿元,年均增长33%以上;

外贸进出口累计超过100 亿美元,年均增长41%以上。

【变化二】园区“聚宝盆”

培养主导产业,培养产业集群

一直以来,河源高新区围绕培育电子信息产业和机械制造业,积极推动由“引资”向“选资”转变,由“求多”向“求好”转变,由“项目招商”向“产业招商”转变,着重引进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类企业,明确把以手机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以模具为主的机械制造业和太阳能光伏产业作为高新区的主导产业进行培育,努力推动高新区形成产业集群。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2006年,获得“广东省手机生产基地”荣誉称号;2008年,获得“广东手机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荣誉称号。

2014年,三大主导产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不断突出主导地位,实现产值306亿元,同比增长28%,占园区工业总产值的82%。今后,我市将支持河源高新区制定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围绕电子信息、精密机械制造、太阳能光伏等主导产业,积极引导产业定向集聚,做强做优主导产业。

2015年1~5月高新区主导产业发展状况

电子信息产业

产值累计104.5 亿元,税收累计1.14 亿元,手机整机产量累计2621万台(套)。

高新区机械制造业

产值累计8.7亿元,税收累计6646万元。

【变化三】产城互动

产城融合,描绘发展新路径

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战略提出,“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市集中,实现产城融合。”通过产业造城,也通过城市发展聚人力,这是目前园区发展的新路径。当前,河源高新区正是朝着这个路径发展。目前,园区内金融、电信、学校、公共交通、医疗等各种公共生活配套基本完善,产业基础和城市配套正逐步完善,产城互动效应初显,为我市园区发展树立了一个典范。

今后,河源高新区将继续坚持产城互动发展不动摇,进一步完善高新区与市中心城区及区际交通体系的建设,使之更加便利接受市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同时,河源高新区将加快城市建设,加快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加强生产性配套服务平台以及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商业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完善城市功能。

按照计划,河源高新区将用10年时间,实现产业和城市比翼双飞。到2025 年,区内常住人口将超过20万,现代产业体系完善,城市配套功能齐备,产城融合优势凸显。

【变化四】人才汇聚

“人才特区”汇聚城市精英

一位美国硅谷归国专家,率领他的团队落户河源高新区,这在过去根本想都不敢想,但现在确实发生了。从美国硅谷归国创业的章国豪博士,是射频及模拟芯片研发与产业化领域国际知名专家,由他牵头创建的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目前已落户河源高新区。章国豪博士及其团队将凭借所掌握的高端电子信息产业核心技术致力于河源高新区手机产业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培育自主品牌。

随着河源高新区升格国家级高新区,今后,河源高新区将进一步丰富“引才、用才”思路,实施更大力度的人才引进和培养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措施,大力引进和培养尖端技术研发、高端产业发展以及企业、园区管理所需的各类高层次人才。此外,我市还将支持高新区设立专项人才资金,探索人才公寓及其配套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吸引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到高新区创新、创业、发展;营造吸引力更强的“众创空间”,引导和激发各方面人才在高新区创意、创新、创业。

【变化五】创新驱动

集聚要素,提升创新发展能力

今年4月,省科技厅公布:河源高新区的九明制药、昌红精机科技、康维斯通信3家企业被认定为2014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将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截至目前,河源高新区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达到16家。

高新区是未来的发展方向,高新区与经济开发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创新”一词。近年来,河源高新区坚持“创新驱动,战略提升”的发展理念,坚定实施科技强区战略,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实现高新区提速提质发展。一方面,大力搭建各种科技服务平台,建起了国家通讯终端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广东五矿新技术矿产研发检测中心、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广东省云计算中心河源分中心等一系列平台,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服务支撑;另一方面,积极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海川博士后流动站、新天彩研发中心、盆地一号生物绿色防控研究所等一批企业研发机构纷纷建立,以研发基地、企业加速器等创新载体,加强关键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同时,河源高新区还着力扩大科技创新成果。12年来,河源高新区科技创新体系日臻成熟、科技创新成果日益凸显。目前区内科技型企业达121家,占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60%,区内企业在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上也逐年增长。

本报记者 刘曦 通讯员 陈智聪 刘浪文/文 陈仕平/图



相关热词搜索:河源 之路 高新区


上一篇:河源国家高新区建设推进会暨全市招商推介活动明日开幕
下一篇:河源招商推介会活动硕果累累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