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腕治污呵护蓝天白云
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构成的生态优势已成为我市最大的后发优势、最无与伦比的名片。
今年5月13日,我市打响了大气环境综合整治“百日行动”的攻坚战。在这场“铁腕治污”的背后是一件件联勤联动和重点整治任务的落实,而换来的是空气质量的大幅改善。自今年5 月13 日至8 月24 日,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为102 天,其中优的天数63 天,良的天数39 天,达标率为98.1%。
“向污染宣战”,河源蓝天多了;向扬尘、泥头车开战,河源的路更干净了;向焚烧垃圾、黄标车挑战,河源的烟尘少了 ……经过百日攻坚,全市上下通过开展工业减排、燃煤减量、机动车尾气达标、扬尘管控、环境监管能力提升的“五大治污工程”,让河源的天更蓝。
一把手的“一号工程” 让蓝天成为常态
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构成的生态优势已成为我市最大的后发优势、最无与伦比的名片。然而,随着我市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河源的大气环境质量也在经受挑战。
空气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广大群众对改善大气环境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更高的要求。因为,无论在过去、当下,还是未来,河源人民筑梦蓝天、拥抱蓝天白云的理念与行动始终未变。
大气环境污染是城市发展的切肤之痛,更是人民群众的心肺之患。面对人民群众对蓝天白云的热切期盼,市委、市政府没有丝毫犹豫,坚决向大气污染开战。在5 月13 日的大气环境综治百日行动动员大会上,市委、市政府发出动员令:“要倾百日之力,打好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战,让人民群众呼吸上清洁的空气,拥有更加优美的环境。”
心动更要看行动。强力推动下的整治行动,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实现空气质量有明显的好转?动员会上,“ 五大治污工程”实施方案呼之而出,明确了每大工程的目标任务、责任要求,为综合整治的顺利开展指明了方向。自此,河源治理大气污染的“蓝天保卫战”全面打响并高潮迭起。
攻坚行动开展后,市委书记何忠友、市长彭建文高度关注,将其作为生态建设的“一号工程”。5 月22 日,何忠友率队深入企业、建筑工地、工业园区检查“五大治污”工程开展情况,强调要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引导企业履行环保责任,实现达标排放,共同维护好河源的生态环境。
行动期间,彭建文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及时了解整治行动进展并协调解决难题,反复表达打赢这场“治污攻坚战”的决心,要求各地及各相关部门,痛下决心,迎难而上,背水一战,坚决打好打赢这场硬仗,要以不见成效不收兵的决心,力争在较短的时间推进河源空气质量有明显的好转。
部门合力攻坚县区齐行动
“向污染宣战”是全民动员令。大气环境问题的背后有着发展方式、产业结构、消费模式、社会管理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因此,解决空气质量问题也必须是一场系统工程,需要的是集体行动,集体宣战。
因此,治污攻坚没有局外人,大气环境综合整治是各级各部门共同的责任,只有动员各方联动攻坚,做到“五指握拳”齐发力,向大气污染出重拳、动真格,才能推动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市区及周边重点工业废气排放企业环保专项执法百日检查行动方案》、《实行煤炭消费总量中长期控制目标责任管理方面主要工作方案》、《机动车尾气达标组工作方案》等一系列工作方案的出台印发,为这场环保攻坚战细化了任务、明确了目标、强化了措施,也成为各方发起这场攻坚战的路线图。
百日行动中,各责任部门和各县区、江东新区、河源高新区也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各工作要求,认真制定细化方案,明确具体责任人员,强力推进措施落实,凝聚了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的强大合力,迅速在全市刮起了一场环保风暴。
随着一次次的联勤联动和重点整治任务的落实,各部门、各县区、江东新区、河源高新区等共同刮起的治污劲风,都如缕缕春风,逐步驱散影响我市大气环境质量的“阴霾”。
为了统筹、动员各方积极因素共同投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实现治污效果的最大化,市政府成立了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并分设燃煤控制、机动车尾气达标、环境监管、工业减排、扬尘管控5 个工作组,实行统一指挥,分线作战。
治污要取得实效还需要“人人喊打”。在百日攻坚行动中,很多市民在这场污染宣战中没有做置身事外的旁观者,在我市畅通公众表达及诉求渠道的引导和鼓励下,市民参与环境保护事业的热情高涨,为治污工程建言献策,并积极反映各种环境违法,形成了广泛参与的环保“群众运动”。
铁腕治污:对环境违法行为“重拳出击”
忍痛舍利向环保违法企业“开刀”,狠下决心全面向焚烧垃圾、泥头车抛撒、工地扬尘等“开火”……在这场以铁腕手段、雷霆之势打响的大气污染治理攻坚战中,各责任单位勇啃治污“硬骨头”,祭出严格执法大旗,频频发出“硬碰硬”的招数,向污染开战真刀真枪,实现了对环境违法行为“重拳出击”。
今年以来,环保等部门先后组织开展了陶瓷行业环保专项执法检查等6 个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全市各级环保部门检查排污企业1659 家次,限期整改企业122 家,作出行政处罚决定35 宗,处罚金额100 多万元,查封企业7 家,爆破捣毁企业1 家。坚决对环境违法行为说“不”,对不符合排放标准的企业和单位,该整改的整改,该关停的关停,特别是对那些偷排偷放、超标排放等各种恶意违法行为实行“零容忍”,发现一起处理一起。
此外,市发改局、经信局等部门加大了对主要耗煤行业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倒逼企业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并在项目引进及审批上,认真落实国家、省市产业政策,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制度,严控新增煤炭消费。
公安、环保、城管、住建、交通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行动56 次,出动执法人员 1300 多人次,严格路查路检和机动巡逻工作,严查超载、抛撒、扬尘、排气超标、报废等影响空气质量的各种车辆,特别是在开展泥头车联合整治行动中,共查处泥头车 39 辆,对其中12 辆车实施扣车扣证的处罚,当场罚款9 辆。
治污有实效:空气质量同比明显提升
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了强硬措施,有了保障机制,在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市的 “五大治污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
空气质量大幅改善,有力证明了我市治污的成效。根据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指挥部办公室提供的数据,自今年5月13日至8 月24 日,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为 102 天,其中优的天数63 天,良的天数39 天,达标率为98.1%。对比去年同期,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由92.9% 上升到 98.1%,各项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浓度均值均有所下降,降幅分别为 41.7%、5%、7.7%、14.3%和4.4%,期间各项污染物浓度值符合国家二级标准。
成绩属于过去,“蓝天工程”任重道远。治理大气环境,既要打好攻坚战,也要打好持久战,对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可用硬措施实现硬目标,但更要落实治本之策,争取从根本上消除大气污染的“心肺之患”。
对此,市委、市政府已经明确,将进一步加大整治力度,加快建立大气污染防治长效管理机制,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常态化,实现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五大治污工程”各工作组也根据实际进展情况,制定出了长效治污措施,比如加快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行清洁生产,发展绿色、循环低碳经济;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耗能行业发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设备;加强道路联合执法,形成对无标及排气超标等车辆齐抓共管的格局;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等。此外,正在酝酿的《河源市区泥头车运输管理办法(试行)》,也将落实长效管理,着重解决泥头车在运输过程中无牌无证、假牌假证、不按规定路线行驶、遗漏飘洒等行为。
“向污染宣战”是一场持久战。被称之为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已于今年1 月1 日起施行,其中重要一招就是依法从严惩处,让违法者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而自新《环保法》施行以来,我市各级环保部门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35 宗,处罚金额100 多万元,彰显了环保部门对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零容忍”的高压态势。
大气环境治理的“组合拳”以及取得的实效,让我们看到了市委、市政府致力空气质量持续好转的勇于担当,令人期待。大气环境治理只有更高的起点,没有停滞的终点,必须驰而不息、常抓不懈,我们生活得也将更舒适、更神清气爽。
上一篇:持续改善我市环境质量
下一篇:河源电厂及周边的环境空气质量良好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