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精准拔穷根 让贫困户自力更生甩“穷帽”
“咯咯咯……咯咯咯……”在紫金县柏埔镇方湖村,35 岁的贫困户曾任娣一声吆喝,一群乌鸡围绕在她的身边,抢着吃食。上个月,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为村里的11 户贫困户派发了每户20 只绿壳蛋乌鸡,曾任娣就是其中一户,如今,她家的绿壳蛋以高出回购价的价格出售,仍供不应求。
钟石来在喂豪猪。
今年4 月底,驻村工作队进驻方湖村,来自深圳海事局的谢远忠任驻村工作队长,河源市检察院的邓波群是驻村第一书记,他俩对贫困户的帮扶工作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采取“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办法,为可开发的37 户贫困户进行产业扶持,引导他们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努力做致富的“追梦人”,用勤劳的双手编织心中的致富梦。
不等不靠奔脱贫
曾任娣与丈夫钟伟粦婚后一直在深圳务工,2008 年夫妻俩在老家建起了新房,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不料,2014 年,钟伟粦发生车祸受伤,不仅耗光积蓄欠债累累,更落下了癫痫的病根,曾任娣只好辞职回家照顾丈夫。
回到紫金老家,没了谋生的活计,曾任娣通过原来打工的工厂介绍,从高新区的玩具厂接来手工活,为玩具车贴标签。“这是很有想法的一户。”邓波群介绍。5 月26 日,扶贫工作队第一次来到曾任娣家,她表示想开家早餐店。当听到产业扶贫的机制后,曾任娣很兴奋,她当即表态积极响应。随后,她亲自动手砌好了鸡舍,成为村里第一批领养乌鸡的扶贫户。
20 只乌鸡一天能生10 个左右的绿壳蛋,合作社保底回收一个2 元,但目前为止,曾任娣的绿壳蛋还不曾需要保底回收,早早就被村民以3 元以上的价格收购了,除去养殖成本,一年的纯收益有4000 多元。“一家人如果平平安安,勉强过日子是没问题,怕就怕他爸发病,怕小孩有个发烧感冒。”曾任娣带领全家人解决了温饱问题。接下来,她积极申请第二批的乌鸡发放,想把这一项目做大做精,想靠自己勤劳的双手一步步实现脱贫致富梦。
政策支持加自力更生
与曾任娣一样坚强上进的还有贫困户钟石来,由于要照顾80岁的老母亲和智残的妻子,54岁的钟石来一直以来以打散工、捕鱼为生,一家人的重担,让这户家庭被列入建卡贫困户。家彼四壁的房子,儿子上学的费用,脱贫的念想多年在钟石来脑海里挥之不去。
去年,受相关部门的帮助,他养了一对豪猪,成为村里最早养豪猪的一批村民。由于经验不足,一年来别人家的豪猪生育了5 个猪仔,他的一对豪猪却没有动静,后来才发现这对豪猪都是公猪。白干一年,几乎没挣一分钱,但钟石来没有放弃。今年,当扶贫工作队来到他的家,提出可以再资助他一对豪猪时,钟石来用行动来响应,他多次参加扶贫工作队安排的养殖技术培训,成为第一批领养豪猪的人。
钟石来信心满满地算了一笔账,豪猪只要吃蔬菜、玉米、瓜果等,喂养方便而且需求量少,一只猪一天只需要成本0.3 元,平均每年产崽5 条,最低回收价800 元,政策支持加自力更生,他们一家的日子会一天天好起来的。
扶贫先扶志
记者在方湖村精准扶贫贫困户一图通上看到,扶贫工作队根据贫困户的基本情况,把56 户贫困户分成可开发和不可开发,在可开发对象中,家庭情况、怎样脱贫,表上一目了然。
针对37 户可开发的贫困户,扶贫工作队制定了“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办法,依托村里的新科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把有意向的贫困户纳入合作社,进行养绿壳蛋乌鸡和豪猪两种产业扶持。“可以只选一种,也可以两种都选,但村民必须参加培训,整理出喂养的场地等。”谢远忠介绍,看到第一批村民的喂养成果,不少贫困户都动起来了,采访中就接到了两户村民打来电话,说自己设置好了鸡舍猪舍,申请发放乌鸡和豪猪。接下来,扶贫队还准备用集体制的方式开辟饲养蓝野草猪的长期扶贫工程,不仅有分红,还能解决劳力和场地的问题。
产业扶贫是造血式扶贫,激发贫困户的自身内在动力,没有穷死的人,只有饿死的懒汉。谢远忠表示,扶贫应先扶志,我们要在贫困户中大力弘扬自力更生,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通过树立勤劳致富的价值观,帮助贫困户一步一步真正实现脱贫。正如邓波群写的客家打油诗《说说崖兜计方湖》所言,“即便就是贫困户,不用怨天把人忧,摆脱贫困勤劳干,弱鸟先飞能出头。”
本报记者 郑婷影 文/图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