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愁少些“一声长叹”
7 月1 日,本报文化副刊《乡土》正式出街,在致读者中鲜明地提出:“取意‘乡土’,就是要展现我市乡土文化和基层乡土艺人,希望《乡土》也是他们的舞台,刊登那些既继承传统,又赋时代精神的文字,同时也充满着乡土的气息”。槎城文艺界资深人士赞云,应运而生,大有天地,寄语办成“河源乡土文化史料保护的博物馆”。窃以为,《乡土》“出笼”,可借媒体之力,让乡愁少些“一声长叹”。
一
这是一个“乡愁”泛滥的年代!
文化传统和价值伦理的复归,乃社会历史变迁和人生履历中的招魂曲,从而明白你是从哪儿来的,又要到哪儿去,这依然是对故乡土地的情结,是对先贤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敬畏。昔日,陶渊明种豆于南山,埋下了乡愁的种子,梦境《桃花源记》传诵至今。如今,一些“跳出农门”的人却用城里人的视角去分析乡村的问题、批判乡村的现状、感叹乡村的落后,这似乎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其居高临下的视角,旁观者清的姿态,满屏都是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扼腕叹息,乡愁无望,只剩 “一声长叹”!
这也是个“乡愁”迷茫的年代!鲁迅被誉为“中国现代乡愁书写的开启者”,先生因何而伟大,在于其勇于批判自我,解剖自我,有对已逝美好事物的眷恋,更有自我认同的断裂。现在的我们不仅仅为过去的茅舍破屋,或石磨、油灯、池塘、小河、老井、泥路唱一曲挽歌,更多是思考如何在都市物欲膨胀、道德滑坡的现象之外,重温故乡农时节令、风土民俗,找回简朴的纯真和善良的心性,贴近大自然,回归从容与自然的心灵。
二
有道是,白发高堂游子梦,青山老屋故园心。在市区住了三十多年的老艺术家成木源,回乡过春节时,觉热闹中尽是枯燥浮华,传统尽失,全村百余户人家,竟无一家对联是手书的。老艺术家三年前毅然卖掉城里房子,搬回到老家连平高莞中平村,建起艺术馆,听说最近还建起了“中平文化路”。回乡后,每年坚持义务为村民写对联,想重拾乡村文化和传统文化。
一己之力何其有限,然这位老艺术家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现代乡村需要重新构建,不应该只是山清水秀,也不应该仅仅民风淳朴,更不应该成为被遗忘的苍茫荒凉之地,它是我们的根,是传承的摇篮,需要每一个与它曾经或依然息息相关的人共同努力。
三
客观而论,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如今乡村已远非昔日可比。但是,问题如此,现状如此,只靠雁过无痕式的抒发“乡愁”,难以改变。破败、没落的乡村,绝非我们寄托美好“乡愁”的长久载体。真正深爱故乡,就不要只是围观,哪怕只尽绵薄之力,对于改变家乡的现状也是好的。既然关注家乡,为何不实打实地做一点努力,哪怕是为家乡的土特产做点宣传。
再多“乡愁”,不如行动,不如为 “乡”搭把手。何不也如老艺术家成木源那样,积极行动起来,为家乡传统文化的回归做点贡献,方能对得起日思夜想的故乡,对得起生我养我的故乡。我们当为他们鼓与呼,当为他们喝彩,因为,于留住乡愁而言,他们是 “中国的脊梁”!
四
言犹及此,想起电视记录片《乡愁》主题曲,枫桥月,灞桥柳,一声珍重离家走,从此乡愁绕心头,千里万里总回首,不老是乡愁,不老是乡愁……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家家都有乡愁梦,人人皆可留乡愁。不只是在家乡修桥铺路办学堂才叫回报家乡,留住了家乡最珍贵的东西,留住了家乡的“根”,那也对家乡养育之恩最好的回报!《乡土》来了,我们欢欣鼓舞之际,是不是该做些什么,是不是该为家乡做些什么,诸君以为如何呢?
张涛
上一篇:居家养老可以更“个性化”
下一篇:信息泄露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