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川佗城出土明代文物“神龟”有重要研究价值

赑屃整体完整,龟体刻有阴纹,由红砂岩石雕刻而成。
本报讯 记者 吴奕镇 特约记者 刘伟东 18 日,龙川县佗城南门码头工地上,施工人员挖出一只“大石龟”。经专家初步鉴定,挖掘出来的“大石龟”其实是“赑屃”,形似龟,是明代文物。该赑屃整体完整,未受到破坏,长1.66米、宽1.33米、高0.68米,重约4吨,龟体刻有阴纹,由红砂岩石雕刻而成,雕工精细,栩栩如生,龟体下面连接有石基座。
南越王宫博物馆副馆长兼研究员陈伟汉等文物专家指出,一般赑屃上会背负有石碑,但此次挖出的赑屃并没有石碑,为此,陈伟汉建议继续寻找那块石碑。陈伟汉指出,佗城出土赑屃,是一个重要发现,具有重大意义,证明佗城明朝就有香火很旺、远近很出名的庙宇,由此说明佗城宗教文化的底蕴相当深厚,值得挖掘和研究。
龙川县委县政府要求县文物部门,要尽快组织专家对出土文物赑屃进行研究,丰富佗城历史文化内涵。同时,加强对佗城施工工地的现场监管,防止破坏文物;对出土赑屃文物的工地,要认真进行挖掘。
“赑屃”,发音为bìxì。《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旧时大石碑的石座多雕刻成赑屃形状”。所以也称为石赑屃。中国民间传说龙生九子,通常把赑屃排在九子首位,一般在各地宫殿、祠堂、陵墓中可见到赑屃背负石碑,这样的石碑来历都很显赫,多数是当时皇帝所赐封,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今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主题是“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