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 阅读新闻

我市首次发现虫迹化石

 

吕君昌博士(右一)在杜衍礼馆长的陪同下,鉴定新出土发掘的虫迹化石。

本报讯 记者 谢素婵 通讯员 黄志青 我市考古有重大发现,市区东江河畔附近工地发现了一块虫迹化石。日前,经有关专家鉴定后指出,这是在我市首次发现虫迹化石,也是华南地区首次发现虫迹化石。

据市博物馆馆长杜衍礼介绍,今年4 月上旬,市区迎客大桥西侧一工地施工工人向博物馆报告,称在一块石头的表面发现一件隆起的东西,可能是恐龙骨骼化石,请求该馆工作人员前往鉴定。博物馆工作人员随即赶往现场,发现并非恐龙骨骼化石,但也不能确定是何种化石。为进一步保护研究,工作人员将该化石剥离并运回博物馆。经过两个月的细心打磨和修复,这块隆起成圆形的化石才得以“重见天日”。

经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吕君昌博士现场鉴定,初步确认这块化石为约7000 万年前与河源恐龙同年代形成的虫迹化石,属于白垩纪。记者看到,嵌在粗砂岩里隆起的虫迹化石直径为3.3厘米,“卷曲” 在粗砂岩层内的虫迹化石长度无法估算,发掘和修复露出的这块虫迹化石,呈暗灰色弯曲的圆形虫管状。

据吕君昌介绍,虫迹化石一般在我国北方地区较为常见,目前已知在重庆市梁平县礼让镇玉石村和黑龙江省宾县北部的松花江边发现有虫迹化石,在河源尚属首次发现,也是华南地区首次发现虫迹化石,而且在南方地区多雨的地方发现虫迹化石的现象非常罕见,这对研究当时河源及华南地区的古生物与古地理环境有着重要的科考价值。

据悉,虫迹化石一般为蠕虫或无脊椎动物在河滩、湖边或江边的浅水水体下松软的浅表泥土爬行时留下的痕迹,其“足迹”受长年地下的高温高压而硬化并形成化石,最长的虫迹化石形成时间有上亿年,最短时间形成的化石也要数千万年以上。吕君昌说,在河源首次发现了虫迹化石,也从另一方面佐证了当年活跃于河源的恐龙与古生物种类相当丰富和繁多。

杜衍礼表示,市区东江流域附近可能埋藏着更多的虫迹化石,接下来博物馆计划将这块虫迹化石在市博物馆永久展出,并将邀请国内外相关专家,到已发现化石区域作进一步的考察和挖掘。



相关热词搜索:化石


上一篇:省台办调研我市 台资企业发展情况
下一篇:张文统要求统战部 为决胜小康攻坚战汇聚力量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