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 阅读新闻

双城一梦 | 记驻楼镇村工作队队长吴海涛

 
楼镇村全景图。

今年中秋节,和平县林寨镇楼镇村一些外出乡贤在村委会看到了由深圳市福田区司法局驻村工作组航拍的楼镇“八景”等十余幅楼镇村全景图片,全景图中,村道、古榕、古寺、小河等景观一目了然,尽显古村风貌。不少乡贤称赞说:“没想到从空中看家乡楼镇,是如此之美!”但说起这些为了工作而航拍之余的“无心之举”,驻村工作组组长吴海涛坦言:“拍摄得很辛苦,不过看到乡贤和村民们这么喜欢,再辛苦也值得!”

重现楼镇之美

“村里能有这样的全景照片,多亏了驻村工作组。”楼镇村支书陈远航说,以前常听村里的宗族老人讲,楼镇村风景有多好,可生活在村里,眼中除了一些老屋外,没有啥呀。原来从空中看楼镇,景色就是不一样。楼镇这么美丽,怎么忍心去破坏掉呢?

自建县以来,和平就有“头林二乌三阳明”之说,其中的“林”指的就是林寨。在和平,林寨堪称闻名远近的“文化之乡”,这其中,楼镇村占有重要分量。楼镇村传统民居、祠堂里,匾额、碑刻、楹联众多,现存有传统民居68 座,其上镇围曾设东门 “积裕门”,西门“奎响门”,南门“文明门”,北门不取名,围内学堂、塾馆、宗祠、水井、广场,一应俱全。1964 年,围内被水冲毁了很多房屋,今存的古建筑有善庆第、萃丰第、熙丰第、集庆第、光远第、儒林第、宁远第、绵远第、晚远第和陈氏宗祠等15 幢,围内可容1000 多人居住,是典型的客家聚族居住之所。

陈远航说,从全景图上可明显看到,上镇围的东西南北等“四门”,是为防匪患而立的,“四门”一关,全村村民可高枕无忧,体现了祖宗的大智慧。“听说东门‘积裕门’还曾有对联:万家腾紫气,一镇霭祥云;西门‘奎响门’也有对联:文章报国,明德新民。可惜至今没有亲见。”

拍摄之苦不言悔

吴海涛告诉记者,自今年5 月23 日进驻楼镇后,从小在城里长大的他没想到楼镇村经济落后,村里景色却是如此之美,文化底蕴也是相当深厚。在进村入户调查之余,他看到客家文化资源这么丰富,总想为楼镇做些事,把想法向局领导作了专题汇报后,得到了福田区司法局局长胡星宏的大力支持,还拨专款购买了一套航拍器材供他使用。

航拍器材解决了,但要拍摄出楼镇的全貌却很不容易。吴海涛说,每每阳光最强烈的时候,也是拍摄效果最好的时候,一般在晴天的中午11 时至12 时。由于拍摄设备限制,航拍机每次只能飞半个小时,往往拍摄一个地方就要折返很多次。有一段时间,拍摄完回到住的地方才发现胳膊已经被晒得通红,都不敢去触碰。有时在山头转悠一天只为找到新的拍摄地点,从不同方向再现楼镇村的风貌。他说,拍摄全景并不意味着要从村里起飞,为了安全、拍出更细致的画面,往往会带着沉重的设备爬到山顶去拍。“拍摄留云古寺最为辛苦,背着几公斤重的拍摄设备要走3 公里远的山路,还要负重爬山,往往要爬到附近山头最高峰,才能拍到古寺全貌。”

通过拍摄的画面,记者可以看到镜头时而拉近人物,时而飞向高空,拍摄地面远景,却找不到操控无人机的飞手身影。吴海涛说,为了防止穿帮,不让镜头拍到自己,航拍器一起飞,他们就会寻找各种藏身之处,欢乐中透着一丝无奈,辛苦中也有一丝乐趣。

沉醉村落之蕴

据楼镇《陈氏族谱》记载,楼镇始建于秦朝,时为龙川县十二都防守辖区。元朝末年,陈元坤自福建宁化迁入林寨落居,衍至第三世玉斌公在林寨河上游上镇七星伴月形福地繁衍,村落以上镇、上楼、下楼而得名为“楼镇村”。陈远航说,楼镇村自古就有 “七星伴月”之说,但究竟是怎么样的,也没有人亲眼见过。而从航拍全景图上可以看到,这“月”就是上镇村,“七星”就是七个村旁边小土堆,如今明显可看到四个小土堆,其余三个已荡然无存。吴海涛说,他也有个心愿,希望让“七星伴月”能重现楼镇。

为挖掘楼镇古村文化,除了拍摄外,吴海涛还采访了村里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从他们口中了解楼镇村的一些史实及传说。他从今年90 岁的陈锐岳老人口中了解到,以前楼镇村靠近浰江的桂花渡口,据称抗日战争期间还十分繁忙,后来公路开通后,渡口就被掩没在荒丘之中了。为实地探访横穿全村的“粤赣古道”,吴海涛还跟村里爱好客家文化的陈鹏老师一道从楼镇出发,寻找古道。由于荒废已久,古道茅草丛生,多处已高过人头,沿途全是偏僻山路,据说有10 多年都没有人走了,他们一直走到邻镇的彭寨水口村界,才折道返回。这次探访古道,吴海涛前前后后花了4 个多小时,行程超过10 公里,探访古道达5公里。

用航拍“精准”扶贫

借助航拍技术,吴海涛掌握了楼镇村整体地理地貌、土地、生态旅游资源等情况,挖掘出“七星伴月”传统村落建筑群、留云古寺和百年大榕树等乡村旅游资源。不仅仅如此,他还跟驻村工作组从航拍楼镇村的生态空间中探寻村落发展的最大优势,为精准帮扶楼镇村制订三年扶贫项目,并精准定位了油茶基地建设选址。

此外,驻村工作组近期还计划实施“新雨计划”,由福田区司法局带领公益律师给包括林寨镇中学和楼镇村小学学生普及法律课。

有道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为楼镇文化所吸引,受村中老人潜移默化的影响,短短4 个月,吴海涛晒黑了,变瘦了,成了村民口中赞颂的“楼镇通”,就连村支书陈远航也说:“吴海涛对楼镇文化的研究已不亚于我这个村支书了。”而吴海涛却说,三年扶贫,时间不长,一定要为楼镇村留下一些东西,不能白白虚度了这三年的扶贫时光。确实,作为一个深圳大都市的扶贫干部,他早已把自己当成了楼镇人,早已把楼镇当成了自己的“ 第二故乡”。试想,有这样的扶贫干部,楼镇村脱贫奔康的底气能不足吗?

本报记者 张涛 特约记者 吴焕逸 通讯员 陈仰天



相关热词搜索:我要 楼镇人


上一篇:南非客家联谊会到访
下一篇:GDBA落幕河源收获第5名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