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头狮”制作技艺的守望者
核心提示
追溯到1 月4 日,和平举行首届龙狮专场文艺汇演,其重头戏《狮王雄姿》受到了观众的一致称赞,“狮王”出场时,引得观众一阵阵尖叫声和惊叹声“好大的狮子!好雄伟的狮王!”,由肖金兰制作的精美“狮头”更是备受尊崇,现场观众争相与之合影。这次演出盛况,肖金兰没有亲见,然听说演出获得了成功,他心里也感到很欣慰,毕竟自己近3 个月的心血没有白费。
日前,记者再次来到和平县贝墩镇南坝村见到肖金兰,今年78 岁的他依然满头银发,一双粗糙有力的大手依然灵巧,精神还是那么矍铄。在炎炎夏日树荫下,肖老静静地描画着客家猫头狮,那神情,那模样,是如此的惬意,又是那么具有诗意,仿若时光并未从他身上带走什么。
肖家“独门绝活”
“猫头狮”道具的制作,系南坝肖家祖传的独门绝技,饮誉东江迄今已有572 年历史。据肖家族谱记载,公元1444 年,兴宁人肖德茂来到南坝村学东片定居,同时也将客家地方特色舞龙、舞狮道具的制作技艺带到南坝。数百年来,肖家将此技艺代代相传。由于年代久远,加上各种历史原因,目前,和平县贝墩镇南坝村懂此技艺、还能坚持的所剩无几。肖金兰就是其中一个。
肖老说,肖家猫头狮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在于它独制的制作工艺,既异于北狮,也不同于南狮,狮头正额写有一个金光闪闪的“王”字,狮面牙尖、鼻高、眼大、眉显,整个狮头上绘有七彩龙、凤,梅、兰、竹、菊,八仙的法器及海浪、浮云,使狮头在威武中透着和善,在凝练中显出生机。其中,龙、凤是炎黄子孙的图腾,梅、兰、竹、菊则是华夏文化的特有意象。更为奇特的是猫头狮上一定要绘上八仙的法器,这就为舞狮添上了神秘的色彩。
狮头“出炉”需半月
和平客家猫头狮制作汇聚了泥塑、绘画、裱糊等民间工艺,共有五道工序,即制坯、拓坯、箍坯、定型、描绘一头完整的狮头大约需要15天才能“出炉”。
“以前的模具是用黏土做的,经不起风雨侵蚀,要是顽皮的孩子时不时用枝条戳一下,模具就坑坑洼洼不平整了。后来就创新方法,全部改用了水泥沙浆制作猫头狮模具。”肖金兰说。虽然水泥沙浆没有黏土柔和,但是经过不断修改和多次遴选,水泥沙浆的模具也显得惟妙惟肖。虽然模具改用水泥沙浆制作,但制作猫头狮的毛坯还是要用竹子制成的草纸。用竹子经过腌制发酵之后制成的草纸,一层层涂上糨糊粘在模具上拓成的毛坯,可以承载100 公斤以上的重量。
猫头狮成品共分大、中、小三种尺寸,猫头狮的狮头重量最重为6 公斤,最轻为3公斤。
舞狮表演成新年习俗
在客家地区,舞狮有吉祥喜庆、如意发财的寓意,每逢过年节庆、新楼竣工、开门庆典都会邀请上舞狮队前来热闹助兴。如今舞“猫头狮”闹新春已成了我市一些乡村不可或缺的新年习俗之一。
肖金兰说,和平独有的猫头狮舞,其故事情节主要依据我国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内容编纂而来。据传唐僧取经途中遭遇狮怪,沙僧出面大战,将其降伏,遂重上征途。表演时,猫头狮先上场,摇头摆尾,得意洋洋一番。随后,代表沙僧的红面沙僧上场。猫头狮挑逗红面沙僧,惹其恼怒,两者遂打在一起。
如今,和平县贝墩镇南坝村每年都有一些龙狮闹新春表演。肖金兰也经常去看。“现在的舞狮表演,根本看不到红面沙僧和小猴站上狮头。因为舞狮者举不起,装扮红面沙僧和小猴的人在狮头上也站不住,原因是大家都没有武术功底。”说到这里,拥有一手好技艺的肖金兰显得很是落寞。
最好传承乃日常所需
肖家猫头狮名声在外,来自省内外的人慕名而来买猫头狮。如今,肖家一年制作将近80 个猫头狮。肖老说,他平日里除了忙点农活,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家里制作猫头狮。作为一个老手艺人,肖金兰头脑灵活,也喜欢创新。如今除了制作猫头狮,他还自行摸索出一套纸马、凤凰、龙的制作技艺。
和平县猫头狮舞曾参加2006 年6 月广东省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实物被广东省博物馆收藏。2009 年和平猫头狮被列入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不过,与其他技艺一样,肖家猫头狮制作技艺也面临后继无人的境界。“最好传承乃日常所需。虽然现在玩猫头狮的人越来越多,但学起来不易,制作又太辛苦,一般人受不了这个苦,整天与水泥、颜料打交道,赚不了几个钱,猫头狮的制作工艺传承很是问题。”肖金兰不无担忧地说。
本报记者 张涛
上一篇:让乡土绽出朵朵新花
下一篇:你我是党员——献给建党九十五周年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