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土绽出朵朵新花
岭南的丘陵山地逶迤莽莽,东江之水浩浩汤汤。在河源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活着朝气蓬勃、奋发图强的客家人,也蕴藏着客家人的灿烂文化。在我们这个文化多元,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传承和发展我们先民留下来的文化,不致使其流失,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职责。今天我们创刊文化副刊《乡土》,旨在为之搭一个平台,尽一份媒体的责任。有鲜明个性的人,是有独特品格的;有鲜明的文化色彩的群体,这个群体也是独特的,客家人就是这样一个有鲜明文化特色的群体。
两千多年前,赵佗率数十万秦军入越,自始这里人文蔚起。几度风雨,几度迁徙,一批又一批客家先民从中原来到这里,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依山而筑,傍水而居,繁衍生息,创造并形成了有鲜明特色的客家文化。回望过往,楼台烟雨,太多的故事与技艺尘封在那山野里、街衢中。不必说那设计精美、独特风格的客家围屋、石楼、土楼,也不必说那山间古塔、山道古桥,单说这客家的“舞”,就让你觉得神奇,你见过舞狮、舞龙、舞牛、舞马、舞象么?要是没有,可来河源一睹。这些以动物为素材的 “舞”,是一种对动物的崇拜,是客家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在农耕文明的生产要素中,祈福上天保佑,给心灵的蔚藉的仪式,也就成了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文化。
沧海桑田,河源还有千姿百态的民间技艺:山道里的山歌、采茶歌(戏)、漳溪“捕鱼节”、麻布岗绣花;再看看,还有龙川木偶、龙川杂技、紫金木偶、紫金花朝戏、忠信花灯、和平泥鸡等等,它们散落在河源大地上,让我们的精神成长。乡土的民俗民风、婚丧事儿、节庆仪式、饮食文化等,也代代相传,魅力恒久,生生不息。
客家文化藏艺于民间,民间是我们的沃土,是艺术生命的延展空间。多少年多少代,客家艺人为之坚守,不改初衷,用自己的真情与才华,浇灌艺术之花,才使我们的文化不至枯萎凋零,活色生香。客家文化人,你们是艺术的传承者,也是艺术的推动者,在《乡土》创刊之际向你们致敬。
我们取意“乡土”,就是要展现我们的乡土文化和基层乡土艺人,我们希望《乡土》也是他们的舞台,刊登那些既继承传统,又赋时代精神的文字,同时也充满着乡土的气息,幸哉,善哉。
本报编辑部
上一篇:岭南梦水乡
下一篇:“猫头狮”制作技艺的守望者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