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在线订阅      合作伙伴:汽车频道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文化 > 阅读新闻

听有清风音 品有山茶香

仁风亭,这一供古时来往人员喝茶纳凉歇脚之所,没有茶道之高雅礼仪,没有茶楼之昂贵嘈杂,或许上了年纪的人还记得这个茶亭的存在。

 
陈炯昌说,从这里下去,走6 里路就到了县城北门。

仁风亭,这一供古时来往人员喝茶纳凉歇脚之所,没有茶道之高雅礼仪,没有茶楼之昂贵嘈杂,或许上了年纪的人还记得这个茶亭的存在。8 月1 日,记者在“ 仁风亭”看到,虽有时间车轮的碾压,然这里没有被高楼大厦“侵蚀”,这一静静藏身在紫金紫城黄花村山野间的茶亭,粉墙青瓦,石板木壁,无一处不尽显客家茶亭浓厚的客家文化气息。

茶亭位于深山处

仁风亭位于紫城镇黄花村内,然从黄花村委到茶亭足有2.5 公里山路。途中鲜见行人,山野寂寥,山边或山坳间时不时可见一些茶园,或大或小,或高或低,夹杂在树林间,成为一道风景。山间小径原是一条古道,随处可见浸渍着挑夫商贩苦汗的路石,如在默默诉说往日的甜酸苦辣。古道沿着小溪,顺水而上,常常是只听到水声,却不见溪水,原来藏身是茂密的草丛深处,嘀嘀嗒嗒,一路欢唱,听来悦耳动听,倒也可解一路疲乏。

走到山坳拐角处,向山顶望去,一座不起眼的房子矗立在山腰,上面写有“毛主席万岁”几字在青山绿树中颇为惹人注目,带队的河源茶叶流通协会顾问陈炯昌说,那就是仁风亭。不过,远远望去,两山夹一丛,却像一个军事要塞关隘。

楹联字字珠玑鼓励行善

进入茶亭,山风袭来,一路疲惫尽消。细观仁风亭,建筑独特,砖木结构,圆拱门,中间行人路,两边砌矮坎可供游客坐着休息,圆拱门上均有石刻,左右小字记时示事,中间一般为四字楣语,而且两门相对应,都有楹联,颇有情趣。

亭内有许多壁画,从残存字迹分辨出题有“两腋生风”四个字,有一联云:四大皆空坐片刻何分宾主,两头是路饮一盅各自东西。亭内还有楹联一副:仁道无私至中至正,风追大吉度己度人。北门有一联:锡尔好音清风满座,适彼乐土甘露同滋。亭内另有一联:小筑蓬亭衹为烹茶供喝饮,长铺石登敢云设座慰劳人。壁画上写有“敏庐居士题”字样。上面有“民国三十一年”、“仁夫九兴”等字样。

陪同参观的横径村村民陈照民是一名退伍老兵,1994 年入伍,1997 年退伍。他说,在刚退伍的那段日子,他苦闷过,时不时一个人渡到这个茶亭来,看看对联,心里会开朗许多。坐在亭子里歇脚,记者脑海里不时会浮现出古时驮着丝绸、食盐的马帮队,或者是身披铠甲的兵将,身着长衫带着书童的文人墨客,在此歇息的场景。

25年前尚红火

以前进山或是去哪里,交通不便唯有小道。进山一趟,出山一回都不容易,碰上狂风暴雨、骄阳落雪就更难。这时能给路人暂且栖身休息之便的,唯有路边茶亭。陈炯昌对茶亭有多年的研究,他考证说,这亭好似关口,只有南北两个拱门相通,南门直通县城,北门可通黄花,可至散滩和河源县的陈坑、蓝口,又可至转水角、樟村。茶亭所供茶叶大多用乡民自采自制的茶叶,泡茶的水也往往是路边泉水或是山间溪水,这些茶水颜色碧而天然,口味醇厚而浓郁。不过,随着季节的改变,路边茶亭供茶“内容”也不同,如姜茶、金银花茶、鱼腥草等,这和河源客家人的饮茶风俗有关。

其时,茶亭习俗代代相传,到民国时期仍然存在。当时出版的地理教科书《珍儿旅行记》中,就有关于茶亭的记载:在这山间小道,每隔三里五里,必有一个茶亭。茶亭建筑得整齐华美,很像有钱人家的大厅,靠近两壁处设着长凳,供人休息。亭角上放着茶灶,一缕缕茶香从灶内飏出,灶旁放着几只竹杓,任人解渴,不要茶钱,也没有人监督。

陈炯昌说,二十五年前,他路过茶亭,一桶清香扑鼻的泡茶,盛装白花蛇舌草、鱼腥草、金银花清凉解暑泡的茶水随便行人自饮。黄花村村民陈章水80 岁时还曾在茶亭施茶,顺带还卖些小点心之类的零食,完全没落也就是近十年的事情。

茶亭名之谜

“仁风”一词在辞典中有两个含义:一为 “扇子”之别称,凉风由扇子而来,似乎也讲得通;另一则形容帝王或地方长官之德政,如西晋美男子潘安诗云“大晋统天,仁风遐扬”,又如《后汉书·章帝纪》所记“功烈光于四海,仁风行于千载”等。陈氏后人为纪念十三世陈九兴的功德而建,故仁风亭应当取名为遥纪陈九兴的功业。

记者下山时,碰到村民眼中的“万事通”——今年54 岁的陈吉安,2012 年重修茶亭就是他主持的。陈吉安拿出了族谱。据上面记载,仁风亭,即下黄花伯公坳茶亭,始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由九兴(十三世、名永魁)公的后裔,用其蒸尝兴建。解放后,由族人、乡人出资三次重建。亭中诗词楹联均由梦青(十五世,名云绚,号敏庐居士)所拟,字画、泥塑则出自云深(十五世)之手,可惜,因风雨侵蚀,茶亭破败,尤其是“文革”期间人为损毁,致使这些原存于坪壁上的品位极高,颇具欣赏价值的楹联、字画、泥塑,多数已不复存在。

回县城时,看到沿途上世纪八十年代尚红红火火经营的小卖部如今也只剩下残桓断壁,确实岁月风霜似刀,足可让物体形态消亡,然那仁风亭的茶亭遗风必将永存,那茶亭的有情故事却会在陈氏族人代代相传。

本报记者 张涛



-------------------------------------------------------------------------
河源新闻网独家稿件,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后果自负
商务合作联系网站管理员(QQ/微信:10117807)
-------------------------------------------------------------------------
相关热词搜索:紫金县 风亭 茶香

上一篇:紫金好义的由来
下一篇:龙川采风交流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这个六一他们的笑声格外甜

这个六一他们的笑声格外甜
手捧礼物,长翠小学的孩子们高兴地欢呼:“哇塞,蛋糕好漂亮!”“这比我过生日还高兴!”经过数日的紧张筹备,由本报发起,河源市海内外潮汕人联谊会、河源市潮汕商会连平联络处、连平县乐...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