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让地贫儿童过一个温暖的节日
这是一群特殊的儿童,自落入尘世,他们便与血魔同行,需要不停地输血、排铁才能维持稚嫩的生命。而筹钱,求血,也成为地贫儿通家庭最真实的写照。幸运的是,对于这些儿童,父母从未离弃,社会各界也渐渐投来关注的目光。
为帮助这群特殊的孩子过儿童节,让更多人加入关爱地贫儿童行列,继 2014、2015 年本报开展为山区留守儿童圆“六一”微心愿活动后,今年“六一”儿童节前夕,本报将联手市中心血站、市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等开展“牵手关爱,让地贫儿童过‘六一’”活动,为爱心企业、团体与地贫儿童搭建传递温暖的平台,帮 10名地贫儿童过一个快乐的节日。
每天早上起床,小睿婷都要拔掉身上的排铁泵。
全市登记在册地贫儿童110个
地贫全称地中海贫血,是一种遗传性溶血疾病,中重度地贫患者需常年进行输血、排铁,往往为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据了解,广东是地中海贫血高发区,平均每6 人中便有1 人为地贫基因携带者,而我市人群地贫基因携带率为 19.7%,即约5 个人中就有1 个人为地贫基因携带者,高于广州、珠海、深圳等周边城市。据统计,目前在我市妇幼保健院登记在册需要输血的重度地贫儿童有110人。
这些重型地贫患者自小被确诊后,长期靠输血排铁维持生命,根据统计,如果按预期生命40 岁计算,年均消耗约2 万毫升全血,40 年共消耗80 万毫升全血,并需终生使用去铁剂,两项费用相加年人均超过10 万元,40年共约400万元。
常人无法体会的“早熟”
岁的江睿婷,在父亲眼里是个活泼的孩子,出生3 个月后她被确诊患有地中海贫血,从那一天起,小睿婷就需要靠输血维持生命,每20 天就要到医院进行输血,由于输血后身体无法排铁,每个星期她还需要打5 次排铁针。“左右手臂各打一个针头,肚脐两边各一个,一共4 个。”父亲江东说,由于常年输血打针,跟同龄的正常孩子相比,对于针头,女儿并不畏惧,她已经习以为常了。由于通过排铁泵注射排铁剂需要将近 12 个钟头,小睿婷每次注射时间都是从晚上七八点开始,到第二天醒来拔掉后才去幼儿园读书。
已经读大大班的睿婷,早在4 岁的时候就发现自己与其他孩子“不一样”:每个月要去输血两次,每天回家还要打针吃药“排铁”。她经常问爸爸:“我为什么会生病?什么时候才能好起来?”她对自己的身体很好奇,仿佛有“十万个为什么”,江东这样回答女儿的问题:“那是遗传的,你要输血才会好,输了血找到骨髓移植就不用再打针了。”他心里无法说出的回答却是:“我很愧疚,如果当初做了婚检,你就不会患上重型地贫了。”江东明白,随着孩子年龄增长,有些事情无法隐瞒,只要有什么事,家人都会向女儿坦白。
小睿婷的治疗费是家里开销的大头。每个月输血加上打针,费用要将近5000 元,江东只好拼命地赚钱。在记者采访的10 个地贫儿童过程中,这些孩子都有共同的特点:担心家人不带他们到医院输血。“差不多快到输血的日子,她就会在你面前来讨好你,提醒你要给她输血了,怕我们不带她去医院。”江东说,女儿懂事后很乖巧、体贴,她会用各种方式取得家人的关注。
去年“六一”儿童节,志愿者上门探望小睿婷,给她送了一只公仔,这是她第一次收到别人给她的儿童节礼物。对于儿童节心愿,开朗的小睿婷犹豫了一下,说出了想要家人带她出去玩的愿望。自从过上“输血、打针”的日子,江东从来没有带着女儿外出游玩,他心里清楚,到景区游玩的门票,或者买礼物的钱,可以给女儿购买不少排铁剂。
小玮乐最喜欢画画,在母亲节和父亲节她会给父母送上自己画的画。
骨髓移植手术是唯一心愿
小睿婷最大的心愿就是“赶紧找到骨髓做手术,我就能好起来”。这也是所有地贫家庭及地贫儿童的共同心声。
已经懂事的袁玮乐最近总向母亲说,自己很累很烦恼。烦什么呢?妈妈黎文燕说,只要到了输血的日子,小玮乐就要向幼儿园请假,如果遇到缺血的季节,孩子输不上血,身体更是虚弱得无法上学。曾经有一段时间,真正烦心的还不是小玮乐,而是黎文燕与丈夫,孩子两岁的时候被检查出地贫,之后长期进行输血,针头给小玮乐带来的痛楚,让她常趁家人不注意时从医院溜走。但最后,在病魔的折磨下,小玮乐只能“乖乖就范”。
小玮乐的最大兴趣是画画,读幼儿园之后,每到母亲节和父亲节,小玮乐总会在幼儿园画一幅画,作为礼物送给父母。看到女儿慢慢懂事,黎文燕既感到暖心,又觉得心疼。每次需要输血、打针,女儿总是很疑惑,为什么别的小朋友不用输血打针,黎文燕总会讲许多安慰女儿的话,试图继续隐瞒事实,她不想让女儿过早地知道自己的病情。
也许有一天,纸还是包不住火。黎文燕与丈夫曾很多次想过,等女儿慢慢长大后,他们该如何面对孩子,对她的病情做出解释。每一次想这个问题,夫妻俩总是很痛苦。黎文燕说,她希望女儿能尽快进行骨髓移植手术,健康快乐地成长。
不愿让孩子因病自卑
在本报记者采访的地贫儿童家长中,多数家长最初选择对孩子以及外人进行隐瞒,他们普遍都有这样的顾虑, “告诉别人,会不会有人看不起孩子?” “知道孩子是地贫儿童,孩子读书会不会受限?”……种种顾虑,加上治疗压力,让许多家长选择了沉默,他们想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长期的输血和排铁,地贫不仅折磨着孩子,也经年累月地折磨着父母,消耗钱财,地贫家庭十有八九贫困交加。在众多地贫家庭中,除了省吃俭用购买维系生命所需的血袋,地贫孩子不能像同龄人那样拥有快乐的童年,他们的儿童节也许在病痛中度过,也许在输血扎针中度过,他们心里都有自己的梦想,很简单,却难以实现。
一起帮他们过“六一”
病痛,贫困,相似的命运与生活状态,这是这群地贫儿童无法改变的现实。
为让更多人关注地贫儿童,加入关爱行列,连日来,本报与河源市中心血站、市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发起“牵手关爱,让地贫儿童过‘六一’”活动,挑选 10 位地贫儿童,在本周日为他们过“六一”儿童节。活动发起后,得到河源巴伐利亚庄园等众多爱心企业的大力支持。届时,志愿者将组织全市10 名地贫儿童与他们的家长,共同开展游园活动,汇源集团志愿者服务队表示,将捐助活动费用两千元及活动车辆和饮用水。本报记者也将对此次活动进行全程记录。
孩子们的心愿,爱心人士的心意,能在两者之间架起桥梁,我们何其荣幸。
本报记者 吴奕镇 文/图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