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周末时评 > 阅读新闻

“诗词综艺”让传统文化飞入百姓家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这句出自《诗经·七月》的诗在几天前,很多人可能都没有读过。但在近日央视一套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中,来自复旦附中的16 岁才女武亦姝在“月”字“飞花令”环节中凭这句诗胜出后,却被很多人记住了。

春节期间,几乎所有的电视台都使出浑身解数,通过各种综艺节目来吸睛。这个春节,笔者发现周围的电视荧幕除了被跑男、歌手等娱乐综艺节目刷屏外,还出现了一股清流,就是“诗词综艺”《中国诗词大会》。这档在去年首播时并不被特别看好的综艺节目,在这个春节期间以刷屏之势席卷了观众的屏幕和各大媒体,给观众们带来了不一样的综艺体验。

7 日晚,自正月初二于央视一套开播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下了帷幕,才女武亦姝凭丰富的知识和诗词储备夺下冠军。虽然赛事暂告段落,然而其引发的探讨却远未结束。这几天,各大网络论坛甚至笔者的朋友圈都被这档节目刷屏,从16 岁“诗词达人”到点评嘉宾,甚至主持人的串词,皆成热点。如此热潮,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通常来说,春节期间,观众爱看的都是“一笑二闹三跳四唱”这种类型的综艺节目,这也是当前市场供给的主要形式。而《中国诗词大会》这个听起来挺文艺,似乎“曲高和寡”的节目,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取得了口碑收视的双赢。这档节目以文化综艺节目为载体,以传统诗词为内容,通过选手比拼、嘉宾点评等模式,普及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让更多人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领会中华诗词的文化精髓。它的火爆,也说明了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娱乐至死”,公众也有高层次的文化需求,也需要“阳春白雪”。

由于最近的火爆,很多人可能以为《中国诗词大会》是一个新节目,而事实上,这个节目历经了多年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早在2013 年,央视就推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紧接着又推出了《中国成语大会》,在吸取了两档节目的宝贵经验后,《中国诗词大会》终于用古诗词征服了广大观众。从汉字到成语,再到诗词,深挖传统文化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也掀起热潮,成为电视荧屏上一道新的风景。

据悉,2016 年,全国有超过200 档真人秀节目加入荧屏综艺大战,而在各种主题的综艺节目中,诗词文化类的综艺节目“杀出了一条血路”。浙江卫视的《中华好故事》、贵州卫视的《最爱是中华》、河北卫视的《中华好诗词》、陕西卫视的《唐诗风云会》等节目,都是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创作灵感,再以观众喜欢的综艺节目形式为载体,通过节目弘扬传统文化,普及国学知识,带动传统文化的复兴。“诗词综艺热”的出现,一定程度反映了这个时代的声音,体现了国人的文化自觉和自信,也证明了优秀的传统文化依然有着自己的受众,关键在于如何传播,才能让传统文化 “飞入寻常百姓家”,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中华传统文化浩瀚如烟海,可供挖掘和创新的素材取之不尽。而如今电视荧幕上的很多综艺节目却看不到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反而花重金忙着到国外争买版权、消费明星隐私。打开电视,我们就会发现《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我是歌手》、《无限挑战》等等红极一时的综艺节目,都是重金从欧美日韩引进的“舶来品”。

高价买回模式成熟的进口版权,虽然能取得一时的成功,但没有本土文化内涵作为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却往往热不过几年。而《中国诗词大会》等拥有丰富文化内涵和鲜活生命力节目的成功,也证明了不用买进口版权,本土原创节目一样可以凭借文化内涵获得观众肯定。笔者认为,当前,我国综艺节目依赖 “买买买”的模式已经走到尽头,不如回头挖掘深厚的民族文化,从中寻找民族精神和现代社会的融合之法,也让综艺节目在传承文化中获得新的生命力。

谢素婵



相关热词搜索:传统文化 诗词 综艺


上一篇:“方便”尴尬绝非小事
下一篇:天价彩礼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