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周末时评 > 阅读新闻

背诵篇目增多是传统文化的回归

日前,《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 年版)》出炉,其中最引人注意的变化莫过于语文新课 标中“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由14 篇增加至72 篇。背诵篇目的增多,引发了网友的广泛热议。有声音说,这为学生 增加了很大负担。笔者认为,背诵篇目的增多说明了传统文化的回归,篇幅的增多是压力,但也是对中华文化一种 应有的尊重。背诵课文不是枯燥的,而是一种美的享受。

泱泱中华数千年,浩瀚文化星 河灿。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 化系统,中华民族的思想精髓就藏 在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之中,这些优 秀的传统文化作品中有古人深邃的 思想和宝贵的智慧。上下五千年的 文明中有众多壮丽的诗篇,《三百 篇》的瑰丽,《论语》的博雅,《孟子》 的大爱,《周易》的精深,《春秋》的大 义,《战国策》的纵横捭阖;“会当凌 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安能摧 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 傲岸,“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 要躬行”的探究精神,“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忧伤…… 一字一句,诉说了半卷历史;一笔一 划,闪耀着华夏之光。

纵观“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 的72 篇,既有文言文,又有诗词曲, 各家、各体、各朝均备,改变了原先 浅尝辄止的面貌。现在古诗文篇 目的增加,是对此前语文学科古诗 文较少篇目的纠正,也是对学科应 有样貌的一种回归。

古诗文从文字,到感情,到文 化意蕴,都需要反复咀嚼。特别是 对诗歌来说,往往只有背诵过了, 文字才能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所 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 意思。

唐宋以来,科举制打破了选才 的阶级性,为了“出仕”,寒门学子 寒窗苦读,要将《论语》《孟子》《书 经》《礼仪》《左传》等40 多万字的典 籍全部精读熟背。民国时期的私 塾、学堂教育也离不开传统教育。 清华大学里,梁启超、王国维的即 兴表演节目是背诵古代文学作 品。即便是现代的教育,不论是自 己还是身边人,学习及听到的都是 背诵的经典文学作品。美学家朱 光潜回忆自己的学习经历时说: “五经之中,我幼时全读的是《书 经》《左传》。《诗经》我没正式地读, 家塾里有人常在读,我听了多遍, 就能成诵大半。于今我记得最熟 的经书,除《论语》外,就是听会的 一套《诗经》。”

从目前公布的72 篇篇目来看, 所选取的古诗文多是世人公认的 文学精品,语言简洁优美,准确鲜 明,能够在我们的生命体验中不断 重现,为日后的写作及文学修养提 升打好基础。

去年央视推出的“ 中国古诗 词大会”,刮起了一阵关注古诗词 的热潮,很多人都赞叹中华诗词 文化的浩瀚和才子佳人的才情。 确实,中华上下五千年,古人智慧 的结晶和造诣为我们留下了一座 恢弘的文学宝库,很值得后人品 鉴学习。该节目的热潮也带动了 一波背诵古诗词的热潮。但为何 当背诵走进课程时却被认为太多 了呢?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与国脉 相连。当前,在西方文化的冲击 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古代文学作 品越来越陌生。在高中教育里加 强古代经典文化作品的学习,是对 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吁。早在60 多 年前,朱自清在其慨典常谈一开篇 就说:“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 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 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 化。……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 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 触的义务”。

因此,从背诵开始,领悟古代 经典文学作品之中的意境和精神, 体悟人生和美感,从中汲取营养, 也是让现代学生领悟中华传统文 化的精髓,真正注入中国传统文化 的基因打上中国底色。

刘曦

 



相关热词搜索:篇目 传统文化


上一篇:有毒视频入侵
下一篇:大包大揽的家庭教育,是害不是爱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