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式、一网式”将全覆盖|我市行政效能“提速”
打造“四最四低”营商环境
以前曾有句戏言称企业或市民 “办事难”,“不是在跑部门,就是在跑部门的路上”,而如今,对于我市市民或企业来说,市民进“一个门”、上“一张网”,就可享受无部门界限、无标准差异的政府服务,能够少走路、少跑动,甚至有些审批手续,通过手机上网也可以“随手”把事办了。
记者昨日了解到,由市行政服务中心牵头或负责的全市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将于今年6 月份全部进驻行政服务中心,实现“一门式、一网式”办结。除此之外,由市发展改革局、市商务局、市财政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等部门负责的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出台招商引资激励政策、建立签约项目台账制度、建立招商引资项目信息库以及领导挂钩制度和督查制度也将于今年6月份完成。
企业为办事提速叫好
天仙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我市一家以农业种植、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综合性民营企业,主要从事灵芝和茶叶等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已成立了10 多年。该公司总经理叶志坚表示,对于职能部门办事一直比较满意,如今企业年审或办证速度比以前更快了。由于企业成立早,一些职能部门还主动联系他,上门宣传税务最新政策。
“老”企业如是说,一些新成立的协会或企业也点赞我市的政务环境,普遍感受到部门行政效能大幅度提速,切实感受到我市投资环境的改善。河源市国标舞协会会长李学林对此就感到很满意。他告诉记者,协会每年都要年审,不管是到市民间组织管理局,还是到市文广新局,年审都可以通过网上办理。手续或资料齐全的话,一个星期就可以办好,每次不用催,都是职能部门直接打电话让过去拿的。
打造项目审批“河源速度”
当然,这行政效能的提速来之不易。如何才能让企业办事少走路、少跑动,我市出台了《河源市深化投资项目审批改革实施办法》。以创新审批方式为例,为了不让审批时间浪费在路上,我市创新审批方式,优化审批流程,实行并联办理联合审查,提出了合并、精简、压减等措施,包括精简立项审批事项,简化环评审批、节能评估内容和形式,精简施工许可环节,优化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等,最大限度缩短审批流程和时限,还明确规定了各审批阶段的审批时限,并具体到了每个事项:立项阶段审批时限 10 个工作日,规划报建阶段22 日(政府投资项目32 日),施工报建阶段5 日,竣工验收阶段10 日。
按上述时间计算,社会投资项目、政府投资项目从选址到开工的审批时限,将分别缩短至37 个工作日、47 个工作日。市发展改革局负责人表示,按照《河源市深化投资项目审批改革实施办法》,今后我市的投资项目审批在全省将是审批时限最短、办理速度最快的。
“一门式、一网式”全覆盖
我市日前出台的《关于打造“四最四低”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提出,要贯彻落实《河源市深化投资项目审批改革实施办法》,建立联合审批制度,对全部行政审批和行政服务事项,按项目立项、土地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四个阶段,实行“一口受理、并联审批、限时办结”,大幅缩减投资建设审批时限。同时建立市重大项目审批全程代办制度,由各相关行政审批职能部门明确专职代办员,实行“一站受理、全程代办、服务到底”,并提出要加快推行“一门式、一网式”政府服务模式,建立健全投资项目网上统一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和实体办事大厅服务窗口,将投资项目申办受理向平台和窗口集中。
以“一网式”为例,这张“网”即广东省网上办事大厅河源分厅。目前河源分厅共设“政务公开、投资审批、网上办事、政民互动、效能监察”等5 大模块,涉及投资项目审批、企业登记注册、资格资质申请、经营许可、个人事务等范畴,可为公众提供服务事项的办事指南、表格下载、政策法规、投诉咨询、在线申办等网上办事服务。办事大厅实行“全天候服务”,申办人随时可以提交材料,并可通过在线查询了解办理进度。所有业务一经网上受理,即可进入电子监察,受理部门必须在法定时限或承诺时限内完成。
“提速”永不言快
为加快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工作,我市去年底还举办了行政审批标准化录入系统培训班,对40 个部门行政审批事项的名称、受理范围、办理依据、实施机关、审批条件、申请材料、办理时限、审批收费、流程图、办理方式及地点、表单及填写说明等要素进行标准化编制。目前,所有许可事项已完成“行政许可事项标准模块” 的录入与审核工作,为全市推行“一门式、一网式”政府服务模式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市发展改革局、市商务局、市财政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等多部门负责人也表示,将加强部门联动和技术支撑,确保投资项目审批改革落到实处,同时推进部门行政审批职能向一个科室集中、承担审批职能的科室向行政服务中心集中、行政审批事项向电子政务平台集中,做到行政审批事项进驻行政服务大厅到位、部门对审批科室授权到位、电子监察到位。
营商环境是一座城市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河源永远在路上。记者深信,随着我市行政效能的提速,届时,我市企业享受的 “ 政策红利”不仅仅是“冰山一角”,还有更多。
本报记者 张涛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