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全面推行河长制 到2020 年底基本实现“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
本报讯 记者 郑婷影 昨日,全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动员大会召开,市委书记丁红都强调,要以最大的决心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最硬的措施打好环保“攻坚战”,为河源率先振兴发展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
7 月出台的《河源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提出,到2020 年底前,全市基本实现“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的总目标,具有岭南特色的平安绿色生态水系基本形成,依托万绿湖将中心城区打造成为“万绿水城”构想初见成效。截至目前,全市已基本构建成市、县(区)、镇、村(居)四级河长体系;已设立市级河长 7 人、县级河长63 人、镇级河长306 人、村级河长1310 人;已对全市境内面积50 平方公里以上111 条河流进行全面勘测登记。作为山区五市中小河流治理“互联网+河长制”试点县的源城区通过一系列得力措施,确保河流有人管、有钱管、管长效。
丁红都指出,水生态环境是整体生态环境的综合体现,是核心竞争力中的核心。全市上下要深刻认识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极端重要性,严格落实河长制,不断推动全市河流系统保护和水生态环境整体改善,增进群众的绿色福利和生态福祉。
丁红都强调,要切实把握好全面推行河长制的重点要点,管护好、治理好、利用好水资源,构建具有岭南客家特色的平安绿色生态水网,为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及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提供制度保障。要强化组织领导、强化协作联动、强化考核问责、强化宣传发动,以最硬举措、更严管理、更实作风全面推进河长制真正落到实处。
会议对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进行了部署,要求有关县区和单位抓好水资源管理、保障水安全、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管理保护水域岸线、强化执法监管等七大任务落实,通过明确管护主体、落实专项经费、完善工作机制,全面完成河长制各项任务,努力开创河湖管理保护工作新局面。
新闻1+1
河长制、铜锣预警制
为防洪筑起一道道“大堤”
备受市民关注的河长制正式实施了。昨日下午,我市召开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动员大会,全面贯彻落实河长制,计划到今年年底,全市境内河湖全面建立河长制,构建市、县(区)、镇、村(居)四级河长制组织体系。
记者昨日从市水务局了解到,包括东埔河、黄沙河、船塘河在内的我市9 条流域面积1000 平方公里以上并跨县区的河流(流域)以及新市区范围内跨县区的河流(流域)目前已初步确立了河长名单。截至目前,已设立市级河长7人、县级河长 63 人、镇级河长306 人、村级河长 1310人。全市100个乡镇有40个已出台镇级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其中东源县、和平县及江东新区的镇级工作方案已全部出台,其他县区乡镇正在编制中。
紫金黄塘镇柏埔河整治后成效显著。
河畅岸美防洪无忧
11 日,午后的阳光依然炽热。源城区埔前镇陂角村头的埔前河里,几名外地司机禁不住水的诱惑,站在河堤边冲水洗澡;500 多米远处,几只白鹭悠闲地在河道里找食吃。与埔前河一样,东源县曾田河治理工程,也让两岸村民深切感受到了中小河流治理的喜人变化。记者日前在曾田河看到,河两岸绿意盎然,河道行洪通畅,河堤坚固,河道功能基本恢复,行洪排涝能力得到较大提高,防洪安全得到基本保障,附近村民再也不用担心发生洪灾了。
据悉,我市是全省三大暴雨中心之一,降雨主要集中在汛期4 至9 月,年平均降雨量在1700-2000 毫米之间,且多系雨势大、历时短,汇流快、成灾快,易涨易落,局地性强、破坏性强大,由此造成的洪涝灾害几乎年年都给我市防洪带来不小的压力。今年汛期也一度雨水不断,但在已完成中小河流治理的村庄,河流两岸安然无恙,未出现险情。去年至今,无论是今年汛期的几次强降雨,还是在去年强台风袭击下,治理后的河道都能有效抵御洪水的肆虐,发挥了重大的防洪减灾效力。尤其是今年5 月24 日,曾田一带出现了少见的超100 毫米强降雨,曾田河堤仍然坚固,河道行洪通畅。
汛期日日报
昨日上午8时,源城区埔前镇黄洞坝水库,水库管理员陈运祥仍像往常一样向源城区三防办报告了水库的水位53.3 米。他告诉记者,就黄洞坝水库来说,今年汛期的降雨不少,水库的蓄水量还没有达到标准库容的一半,远未达到防汛警戒水位。不过,即便这样,他仍然每天报告水库水位情况,一直没有间断过。
汛期水库水位日报制度是我市防汛举措之一。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我市建立健全防汛行政责任人公示告知制度,建成全市三防责任人管理系统,收录3 万多名三防责任人,实现三防责任人分级动态管理。目前,县(区)、镇、村三级防汛工作责任制已全部落实,全市15 宗中型水库、 604 宗小型水库和主要堤围均落实了防汛责任人,并签订了水利工程防汛安全责任书,全市基本形成了“统一指挥、分级负责、部门协作、军警民联动、运转高效”的防灾减灾管理架构。就今年而言,目前,全市修订完善49 个镇街防汛应急预案和山洪灾害应急预案,修编205座水库应急预案和度汛方案,完成各类三防预案修编726 份(其中山洪灾害72份),核发防灾避险明白卡11963份,配备109部卫星电话。
村级铜锣预警制
“咣-咣-咣”铜锣一响,山洪来了,快快转移避险。为了提高基层的预警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我市目前已为全市行政村配备防汛预警铜锣,并实行防汛铜锣预警制。如出现山洪等紧急情况,村锣长将立即敲锣预警,组织群众按照应急预案及时避险。在我市多次防灾抗灾过程中,铜锣预警已初显成效。
不仅如此,针对山区基层防灾能力薄弱的问题,我市还积极推进包括建设水雨情监测系统、预警系统、监测预警平台、群测群防体系在内的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并以此为依托,构建应急高效的三防应急指挥体系。目前,全市基本完成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任务,建成简易(半自动)雨量站1190 个,自动监测雨量站107 个,自动监测水位/雨量站 13 个,初步建立了覆盖全市整个山洪灾害易发区的监测预警预报系统的三防应急指挥体系。
本报记者 张涛 文/图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