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 阅读新闻

就业就是最大的民生 市民期盼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 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 标的实现,至关重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 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 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 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

连日来,针对就业问题,本报记者走进基层,倾听我市普通群众 对于就业的心声,带回他们的美好期盼。

大学生:

回河源奉献青春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 则国家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 出,要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 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 体多渠道就业创业。看到这 里,明年将毕业的旅游管理专 业学生刘曼对找到一份满意的 工作充满信心。

“我是要回河源工作的。” 刘曼是东源人,目前正在广州 一家五星级酒店实习,她说,河 源是自己的家,她择业首选就 是河源。“当初选择旅游管理, 就是为了回家工作,因为河源 就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刘曼 说,大学期间,她时刻关注着河 源旅游事业的发展,河源开发 了哪些旅游项目,哪个旅游景 点又提升了,又有哪些大酒店, 她都一清二楚。

党的十九大还提出乡村振 兴战略,农村旅游也迎来了新 时代,刘曼也想投身到这个大 潮里面,到乡村的旅游景区奉 献青春,她说:“我特别愿意去发 掘和探索旅游管理实践中的经 验,有机会,我也想在旅游管理 领域继续深造。我期待国家在 未来会更加繁荣昌盛,让我们每 个人的生活能够做出自己想要 的选择,迎来自己的发展机遇, 度过一个非常精彩的人生。”

就业者:

期盼我市出台针对性政策

罗丹丹是汕头人,2008 年 嫁到了河源东源,之前她与丈 夫两人都在东莞工作,去年才 回到河源。目前,罗丹丹在今 日头条河源站做业务员,丈夫 在家做点农产品生意。对于党 的十九大提出的“大规模开展 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 性就业矛盾”,她深有感触。

“到河源来,我发现文职类 工作工资比较低,而且提供给 男士的工作岗位比较少,结构 性就业矛盾仍然存在。”罗丹丹 的丈夫回到河源后还未就业, 目前在家做点农产品生意,但 还是想要找一份稳定的工作。 罗丹丹表示,十九大提出的政 策很好,但毕竟是指导性的,希 望市委、市政府能贯彻落实好 十九大精神,出台更加具体、更 有针对性的政策,切实帮助到 失业人员。

谈到要大规模开展职业 技能培训,罗丹丹觉得很好, 她认为技能培训能提升就业 者的素养和专业技能,帮助实 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她说: “ 在增加就业机会的同时,希 望职业技能培训也能更专业 化、精准化,帮助河源失业人 员以及那些游手好闲的年轻 人实现上岗就业,让他们人人 有事干,也能让社会更稳定、 更和谐。”

贫困户:

能在家门口就业真开心

就业,是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最 好保障,其在解决贫困问题中具有 立竿见影的效果。“离土不离乡、就 业不离家”更是大多数贫困群众的 愿望。这不,前几天,记者见到连 平县田源镇田西村贫困户郑日英 时,她正跟工友们在上百亩铁皮石 斛基地大棚里采摘长势旺盛的石 斛。她喜滋滋地说,这石斛价格 好,需求也旺,这天天都有活儿干, 一般每天能赚60 元钱,不出村就能 挣到钱,实现脱贫近在眼前,想想 都开心。她说,以前一直都想务工 挣钱,可是村距离县城太远,没想 到驻村工作队帮助牵线找了这么 好的就业机会,可以在家门口基地 里上班,不仅可以挣钱,每天还可 以回家照顾家里,心里也特别高 兴,感谢党感谢政府给了这么好的 机会,她会好好工作,努力改善家 里的经济条件。

郑日英说,党的十九大召开, 自己通过电视收看,心情非常激 动,感谢党和政府,感谢驻村工作 队给村里带来的改变。如今,村里 环境变美了,生活变便利了,还给 像她一样的贫困户找到了就业机 会,帮助她们走向致富的道路。据 她介绍,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驻 村工作队深入她家详细解读了党 的各项惠民利民政策,并注重扶贫 同扶志、扶智相结合,鼓励她家因 地制宜发展产业,尽快甩掉贫困的 “帽子”。

最近,我市正全力认真梳理精 准扶贫项目金融服务需求,掌握 扶贫项目安排,把国家扶贫金融 政策与贫困村实际精准对接,扶 持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形成企业 与银行、贫困户的“利益共同体”, 确保金融贷款效率最大化。了解 到这一点,郑日英表示,条件成熟 的话,自己也想通过向银行贷款 来发展种养业,多渠道增加家庭 收入。

职校老师:

希望给学生更多就业扶持政策

谢小青在河源理工学校从事 招生与就业工作已经有六七年时 间了,他将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 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变化看在眼 中,体会很深,“党的十八大以来, 就业形势向好,尤其是职校学生, 更是受到人力市场的青睐,加之 学校也积极在专业设置上贴近市 场,加强与企业合作、共建的力 度,为毕业生提供更高质量、更充 分的就业,我们职校学生的就业 率一年比一年高。”

高校毕业生就业一直是就业 工作中的重点。谢小青表示,自 己一直很关注学生就业方面的政 策信息,“党的十九大提出,提供 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 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 道就业创业;习近平总书记、李 克强总理也曾经提出,职业院校 一定要加强与企业的沟通。我们 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 将进一步加强与企业合作,目前 正在推进校企共建,要求企业更 深入地加入进来,例如教材编制 方面。”

党的十九大给未来5 年我国的 发展绘制了蓝图,指明了方向。对 于未来,谢小青表示,希望国家有更 多扶持学生就业的政策出台,在政 策上、资金上帮助高校毕业生实现 更充分就业,“另外,也希望国家或 教育部门加大对职业院校就业方面 的引导和支持,包括学制问题,在实 施‘2+1’模式之外,也可以尝试下 ‘2.5+0.5’模式。”

■ 记者手记

以人为本,以提高素质促进就业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 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在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人民”“民生” 已成为关键字眼,其中,更是以较大 的篇幅指出“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 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众 所周知,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想改 善民生水平、实现全面小康,乃至实 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 伟大中国梦,需要首先解决就业问 题,保证人人“学有所用、劳有所 得”,实现人生价值。

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就业 总量上升,更多新兴职业出现,相应 的就业者面临更多元化的选择,可 以尽情尝试个性化工作。但同时, 要想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也需要 就业者自身和政府部门双方作出更 多努力。首先,就业者自身要提高 危机感,不断学习,提高技能水平; 其次,政府部门要以人为本,全面普 及基本教育,开展专业化、精准化、 全方位的更大范围的职业技能培 训。一方面,这是实现更高质量、更 充分就业的需要;另一方面,人工智 能的快速进步也逼迫着人们不断地 学习与进步,使自己成为高度专业 化的人才。

“用人工智能写新闻”的报道已 经不是新闻了,而在日前,一篇题为 《别了司机!刚刚,深圳打响第一 枪》的文章在网络上流传,称深圳公 交开始实现无人驾驶。这个消息后 来虽被定义为谣言,但从科技发展 趋势来看,未来有一天,社会上一些 重复性的、纯劳力的、低水平的劳动 终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只有与时 俱进,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

本报记者 杨容 郑婷影 张涛

 



相关热词搜索:高质量 民生 市民


上一篇:广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管理信息系统全面上线 15地级市医疗数据互通
下一篇:畅游万绿美景 乐享生态河源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