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文化 > 阅读新闻

砍柴

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我还是一个十三四 岁的孩子时,就时常跟着母亲及邻居阿姨一 起去离家两三公里处的斋公尖山砍柴。

一个周末不用上学的日子,我又如往常 一样跟母亲去砍柴,由于砍柴的山多半都是 未被开发的山,山里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 也就有了路,所以每次进山最大的考验,就 是来回要走五六公里的山路。进了山你就 会发现,山路崎岖,山崖险恶,一脚踏空,将 成千古遗恨。所以,每次进山,母亲都会叮 咛:进山不要说不吉利的话,客家人特别忌讳 “滚”“死”“鬼”等话题,或许这是对大山的一 种敬畏。

进山砍柴,首先要穿好装备,穿不易打 滑的鞋子,穿不易挂树的粗布衣服。到了山 上,我们找到细一点的灌木和稍粗一点的小 树,挥起砍刀,朝小树砍去。砍柴也有技巧, 砍刀落到树的角度是斜的,不能圆直截面, 手握树枝的尺寸也是有讲究的,握得离下刀 口太远砍柴就会太吃力,握得太近又容易砍 伤手,由于树多小枝砍柴时刮伤手指也是常 事,所以母亲常教我握树离刀口30 厘米处 为最佳。

砍好的柴,还要把树枝上的叶子也一并 去掉,砍完了柴,要把它们排列堆齐,还要砍 几条细的条子拧成篾(即用有韧性的柔树木 条拧成的草绳),把两条篾铺好,把砍好的柴 分成几沓,放到铺在地上的篾上,用脚踩住 堆好的柴堆,把虚晃的柴使劲扎实,然后用 篾把柴捆绑好。捆柴时,要弯腰用力均匀, 尽可能使劲把篾绑紧。砍完柴还要砍一根 粗一点的树枝,插到捆好的柴的中间,立起, 用臂扛起。柴捆高低要距离合适,既不上晃, 又不碰腿。

每次砍柴,我都很“咸心肝”,捡了母亲 扔掉的很多的细枝,捆成两大摞,母亲常劝 我:“别那么‘咸心肝’捆那么多,待会儿你挑 不起的。”可我根本就不听,心想,一次能多 带点回去就可以少走一趟山路了,我总觉得 自己扛得起,带得回。

回去时,母亲让邻居阿姨走在前面,我 慢慢跟在中间,她则跟在我的后面,不断叮 咛,脚下踩稳,小心路滑,累了就歇会儿。由 于柴重人矮力气小,担担子太吃力,我一边 下山,一边走两步就扔掉两根柴,以减轻负 担,而走在后面的母亲见状,因不忍花了那 么大功夫才砍下的柴就这样浪费了,便又悄 悄地拾起了我扔掉的柴,渐渐地,我的柴越 来越轻,而母亲的那一担子却越来越重了。

而走在前面的邻居阿姨见状就总是取 笑我说:“阿秀,你这个‘咸心肝’,做事总是 这样,也不看看自己‘几斤几两’。”

这些是十三四岁的经历,刻在记忆里,如 今诉说出,不是忆苦思甜,只是内心感慨不 已。这一段经历,对我后来迎战更艰苦的生 活际遇或化解工作压力而言,应该是一种预 演和磨练,练就了我能吃苦的毅力和耐力,更 让我保持了从母亲身上学习到的客家人勤俭 持家的传统,也更能理解为什么小时候父辈 们对我们的要求会如此严格,或许就是不愿 我们重过他们的苦难生活。不管何时,也无 论从事什么职业,这种吃苦耐劳、热爱劳动、 勤俭持家的精神,应该是我们永远坚持的传 统美德。

萧 筱



相关热词搜索:砍柴


上一篇:花甲老人何浓柱在和平县传承古老艺术 热爱生活 艺传后人
下一篇:打炒米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